网络救助中的情感动员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第7-9页 |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 第7-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一、网络慈善 | 第9-12页 |
二、情感动员 | 第12-14页 |
三、罗一笑事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情感唤起:从求助发起到同情建立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网络救助中的情感唤醒机制 | 第17-21页 |
一、网络个人求助的发起 | 第17-19页 |
二、同情的生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网络求助者的情感唤醒策略 | 第21-24页 |
一、内容策略:煽情叙事和悲情形象展现 | 第21-22页 |
二、推广策略:善因营销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情感扩散:从情感酝酿到情感爆发 | 第24-33页 |
第一节 网络救助中的情感扩散的过程 | 第24-28页 |
一、情感酝酿期信息传播特点 | 第25-27页 |
二、情感爆发期信息传播特点 | 第27-28页 |
第二节 网络救助中的情感爆发原因 | 第28-33页 |
一、文章的附着力:情感和成本 | 第28-29页 |
二、情感动员:多元主体参与 | 第29-31页 |
三、环境压力:情绪感染、道德压力和从众心理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情感反转:从意见交锋到群体极化 | 第33-46页 |
第一节 情感交锋的动员逻辑 | 第34-37页 |
一、罗尔:为女筹款还是“带血营销”? | 第34-35页 |
二、网友:提供帮助还是盲目的爱心?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情感极化的动员逻辑 | 第37-42页 |
一、公众情感的极化:过程及表现 | 第37-39页 |
二、“质疑”和“愤怒”的情感动员 | 第39-42页 |
第三节 情感反转原因 | 第42-46页 |
一、直接原因:虚拟的后台呈现与建构 | 第42-44页 |
二、深层原因:信任和公平的缺失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情感隐匿:对网络救助情感动员的反思 | 第46-51页 |
第一节 “罗一笑事件”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一、罗尔:成为情感宣泄的“替罪羊” | 第46-47页 |
二、公众:形成消极的情感记忆 | 第47页 |
第二节 网络救助中情感动员的问题及规范 | 第47-51页 |
一、网络救助中的情感动员存在的问题 | 第47-49页 |
二、网络救助情感动员的规范措施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