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健康传播视角下妇科疾病报道研究--以《扬子晚报》《健康时报》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8-28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8-11页
    第二节 妇科疾病议题的特殊性及传播层次第11-17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7-21页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第21-27页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27-28页
第一章 我国妇科疾病健康传播现状第28-46页
    第一节 报道数量受节假日和社会热点影响较大第28-31页
        一、妇科疾病报道数量总体偏少第28-29页
        二、妇科疾病健康传播与社会热点显著相关第29-31页
    第二节 报道版面主要集中在“健康”专版第31-33页
        一、《扬子晚报》设健康专版,《健康时报》设“女性”健康专版第31-33页
        二、妇科疾病报道主要分布在“健康”专版中第33页
    第三节 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第33-35页
        一、妇科疾病报道体裁以消息和通讯为主第34页
        二、《健康时报》报道体裁比《扬子晚报》更多样化第34-35页
    第四节 议题设置以健康科普为主导第35-38页
        一、防治信息与基础知识是妇科疾病议题的核心主题第35-37页
        二、医务人员为主体的官方叙事手法第37-38页
    第五节 本报记者和医务人员成为媒体报道中的主要信源第38-41页
        一、妇科疾病报道信源以本报记者和医务人员为主第38-39页
        二、信源鲜少涉及“受众”与官方发布第39-41页
    第六节 呈现以中性为主的报道立场第41-43页
        一、中性报道占样本报道的绝大多数第41页
        二、正面报道略多于负面报道第41-43页
    第七节 主要采用“医学”框架的叙述框架第43-46页
        一、使用医学作为单一的疾病探讨框架第43-44页
        二、社会性结构性框架缺位第44-46页
第二章 妇科疾病议题在媒体报道中呈现的特点第46-51页
    第一节 不同妇科疾病类型出现的频率第46-47页
        一、乳腺癌和宫颈癌是媒介关注度较高的疾病类型第46-47页
        二、妇科肿瘤的报道数量多于妇科炎症第47页
    第二节 妇科疾病特征在媒体中的呈现第47-49页
        一、强调妇科疾病的多发性与普遍性第47-48页
        二、“不孕不育”成为妇科疾病标签化的符号表征第48-49页
    第三节 妇科疾病防治策略在媒体中的呈现第49-51页
        一、“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为主”思想初步显现第49页
        二、较少涉及健康传播与妇科疾病防治的联系第49-51页
第三章 妇科疾病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第51-56页
    第一节 医学框架主导:缺乏链接与延伸性解读第51-53页
        一、可读性不强:专业术语堆砌,晦涩难懂第51-52页
        二、科学性有待加强:争议性话题报道不够严谨第52-53页
    第二节 人文关怀缺失:“受众”话语权较弱第53-54页
        一、“被客体化”的个人叙述第53页
        二、效能信息与恐惧诉求不平衡第53-54页
        三、受众缺乏与媒介接近的有效互动第54页
    第三节 策划意识淡薄:内容编排上的“避重就轻”第54-56页
        一、关键性健康信息的缺失第54-55页
        二、重知识普及、轻行为指导第55-56页
第四章 妇科疾病健康传播的优化策略第56-63页
    第一节 宏观层面探析妇科疾病健康传播策略第56-59页
        一、切实纳入“公共健康”范畴:提高妇科疾病的社会能见度第56-57页
        二、构建健康传播共同体:打造妇科健康传播体系第57-58页
        三、健康赋权,彰显女性群体自我健康的话语权第58-59页
    第二节 微观层面探析妇科疾病健康传播策略第59-63页
        一、实现妇科疾病健康报道的全媒体发展、常态化传播第59-60页
        二、增加蕴含人文关怀的报道,促进支持性传播第60-61页
        三、从强调技术知识转为强调社会知识,在科普与传播之间保持平衡第61-63页
结语第63-65页
附录1第65-69页
附录2第69-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致谢第82-83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抵抗的“假面”:粉丝的另类文化实践与虚拟社群互动--以韩寒粉丝群体为例
下一篇:网络救助中的情感动员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