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9页 |
第2章 诉讼时效及其中断制度概述及立法宗旨 | 第9-13页 |
2.1 诉讼时效制度的起源、发展及立法宗旨 | 第9-11页 |
2.2 诉讼时效中断制度的立法宗旨及价值 | 第11-13页 |
第3章 关于其它法域国家及我国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 第13-18页 |
3.1 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 第13-14页 |
3.2 英美法系国家的诉讼时效中断事由 | 第14-15页 |
3.3 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的主要立法规定及司法解释 | 第15-17页 |
3.4 我国与国际先进立法例关于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立法趋势不同的原因 | 第17-18页 |
第4章 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疑难问题剖析 | 第18-31页 |
4.1 “请求” | 第18-23页 |
4.1.1 “请求”及其扩大解释 | 第18-19页 |
4.1.2 “请求”应采取“发出主义”还是“到达主义” | 第19-20页 |
4.1.3 “对账函”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 第20-21页 |
4.1.4 “信访”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 第21-22页 |
4.1.5 其它属于“请求”类的中断事由 | 第22-23页 |
4.2 “同意履行” | 第23-25页 |
4.2.1 “同意履行”的内涵 | 第23页 |
4.2.2 “同意履行”应否作形式上的规定 | 第23-24页 |
4.2.3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的“同意履行”的法律效果 | 第24-25页 |
4.3 “提起诉讼” | 第25-31页 |
4.3.1 起诉被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时诉讼时效应否中断 | 第25-27页 |
4.3.2 起诉后又撤诉的诉讼时效应否中断 | 第27-29页 |
4.3.3 “刑事司法介入”权利义务关系时诉讼时效应否中断 | 第29-31页 |
第5章 关于我国诉讼时效中断事由立法完善的建议 | 第31-34页 |
5.1 将含有“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意思的行为都纳入“请求”这一类中断事由 | 第31-32页 |
5.2 将“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变更为“义务人承认权利人的权利” | 第32-33页 |
5.3 将被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的起诉规定为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 | 第33页 |
5.4 规定起诉后撤诉不能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 第33页 |
5.5 不应将刑事司法程序介入规定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 | 第33-3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