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2页 |
1.1 荧光纳米材料概述 | 第12-17页 |
1.2 贵金属纳米簇的合成方法 | 第17-22页 |
1.2.1 “自上而下”(Top-down)法 | 第17-18页 |
1.2.2 “自下而上”(Bottom-up)法 | 第18-22页 |
1.3 贵金属纳米簇的性质 | 第22-26页 |
1.3.1 荧光性质 | 第22-24页 |
1.3.2 催化活性 | 第24-25页 |
1.3.3 生物相容性 | 第25-26页 |
1.4 贵金属纳米簇荧光性质的应用 | 第26-33页 |
1.4.1 离子检测荧光传感器 | 第26-29页 |
1.4.2 分子检测荧光传感器 | 第29-31页 |
1.4.3 温度荧光传感器 | 第31-32页 |
1.4.4 荧光标记和生物成像 | 第32-33页 |
1.5 大豆蛋白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 第33-34页 |
1.6 论文的选题思路 | 第34-35页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页 |
1.8 参考文献 | 第35-42页 |
第二章 大豆蛋白金纳米簇(SP-GNCs)的合成和表征 | 第42-52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2.2.1 药品与试剂 | 第43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2.2.3 SP的制备 | 第43页 |
2.2.4 SP-GNCs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5 SP-GNCs的荧光稳定性评价 | 第44页 |
2.2.6 SP-GNCs的实验表征方法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2.3.1 实验原理和流程 | 第45页 |
2.3.2 SP-GNCs的实验表征 | 第45-48页 |
2.3.3 SP-GNCs的合成实验条件优化 | 第48-50页 |
2.3.4 SP-GNCs的荧光稳定性 | 第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第三章 SP-GNCs合成过程荧光和蛋白构象变化的研究 | 第52-64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53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3.2.3 SP的制备 | 第53页 |
3.2.4 SP-GNCs的制备 | 第53页 |
3.2.5 荧光光谱(FL)采集和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3.2.6 圆二色谱(CD)采集 | 第54页 |
3.2.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采集和数据处理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3.3.1 荧光光谱数据分析 | 第54-56页 |
3.3.2 圆二色谱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3.3.3 红外光谱数据分析 | 第57-60页 |
3.3.4 SP-GNCs合成过程红外-荧光混合谱2D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四章 基于SP-GNCs的静态荧光猝灭机制检测Cu~(2+)和Hg~(2+) | 第64-7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65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5页 |
4.2.3 SP的制备 | 第65页 |
4.2.4 SP-GNCs的制备 | 第65页 |
4.2.5 构建SP-GNCs荧光传感器检测Cu~(2+)和Hg~(2+)的方法 | 第65-66页 |
4.2.6 方法选择性评价和干扰实验方法 | 第66页 |
4.2.7 对实际水样中Cu~(2+)和Hg~(2+)的测定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3页 |
4.3.1 SP-GNCs对Cu~(2+)和Hg~(2+)的荧光响应 | 第66-67页 |
4.3.2 Cu~(2+)和Hg~(2+)的荧光猝灭检测线性曲线 | 第67-68页 |
4.3.3 方法选择性评价和干扰实验 | 第68-70页 |
4.3.4 利用EDTA掩蔽Cu~(2+)高选择性检测Hg~(2+) | 第70页 |
4.3.5 Cu~(2+)和Hg~(2+)对SP-GNCs的荧光猝灭作用机制 | 第70-73页 |
4.3.6 实际水样中Cu~(2+)和Hg~(2+)的分析结果 | 第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五章 以SP-GNCs作为荧光探针用于叶枯唑的快速检测 | 第76-86页 |
5.1 引言 | 第76-7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5.2.1 药品与试剂 | 第77页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77-78页 |
5.2.3 SP的制备 | 第78页 |
5.2.4 SP-GNCs的制备 | 第78页 |
5.2.5 以SP-GNCs作为荧光探针快速检测叶枯唑(Bis)的方法 | 第78页 |
5.2.6 叶枯唑(Bis)的荧光检测条件优化 | 第78页 |
5.2.7 方法选择性评价方法 | 第78页 |
5.2.8 实际样品测定 | 第78-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3页 |
5.3.1 SP-GNCs对叶枯唑的荧光响应 | 第79-80页 |
5.3.2 叶枯唑的荧光检测条件研究 | 第80页 |
5.3.3 叶枯唑的荧光猝灭检测线性曲线 | 第80-81页 |
5.3.4 方法选择性评价 | 第81-82页 |
5.3.5 叶枯唑对SP-GNCs的荧光猝灭机理 | 第82-83页 |
5.3.6 对大白菜样品中叶枯唑的检测 | 第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5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第六章 蛋白预变性和Ag掺杂对SP-GNCs荧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86-96页 |
6.1 引言 | 第86-8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6.2.1 药品与试剂 | 第87页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87页 |
6.2.3 SP的制备 | 第87页 |
6.2.4 蛋白预变性处理 | 第87页 |
6.2.5 蛋白预变性SP-GNCs(dSP-GNCs)的制备 | 第87-88页 |
6.2.6 Ag掺杂dSP-GNCs(dSP-Ag/AuNCs)的制备 | 第88页 |
6.2.7 dSP-Ag/AuNCs的实验表征 | 第88-8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3页 |
6.3.1 dSP-GNCs的荧光增强现象 | 第89-90页 |
6.3.2 dSP-Ag/AuNCs的性能表征 | 第90-92页 |
6.3.3 dSP-Ag/AuNCs的合成实验条件优化 | 第92-9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5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