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西门子还原炉内传热及硅棒热电行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2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国内外多晶硅产业发展第16-18页
        1.2.1 国外多晶硅产业发展第16-17页
        1.2.2 国内多晶硅产业发展第17-18页
    1.3 多晶硅生产工艺第18-24页
        1.3.1 冶金法第18-19页
        1.3.2 流化床法第19-22页
        1.3.3 西门子法第22-24页
    1.4 生产成本及能耗第24-26页
        1.4.1 生产成本第24-25页
        1.4.2 生产能耗第25-26页
    1.5 西门子还原炉内热电行为研究现状第26-30页
        1.5.1 西门子还原炉热量传递现象的研究现状第26-28页
        1.5.2 西门子还原炉电流加热的研究现状第28-30页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结构及创新性第30-32页
        1.6.1 研究的意义第30页
        1.6.2 研究内容及结构第30-31页
        1.6.3 研究的目的第31页
        1.6.4 论文创新点第31-32页
第二章 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法第32-47页
    2.1 西门子还原炉热量传递模型第32-39页
        2.1.1 基本方程第32-34页
        2.1.2 几何结构第34-35页
        2.1.3 模型假设第35-36页
        2.1.4 对流传热模型第36页
        2.1.5 热传导传热模型第36-37页
        2.1.6 辐射传热模型第37-38页
        2.1.7 计算方法第38-39页
    2.2 硅棒电流加热模型第39-45页
        2.2.1 模型假设第40页
        2.2.2 硅棒传热模型第40页
        2.2.3 电磁模型第40-44页
        2.2.4 焦耳热模型第44页
        2.2.5 计算方法第44-45页
    2.4 热应力模型第45页
    2.5 计算流程第45-47页
第三章 对流传热过程的无量纲分析第47-65页
    3.1 模型验证第47-50页
        3.1.1 网格独立性验证第47-49页
        3.1.2 模型验证结果第49-50页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0-60页
        3.2.1 进气温度及硅棒表面温度的影响第50-54页
        3.2.2 硅棒直径的影响第54-56页
        3.2.3 硅棒数目的影响第56-58页
        3.2.4 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第58-60页
    3.3 无量纲分析第60-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四章 西门子还原炉内辐射模型第65-84页
    4.1 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辐射传热第65-73页
        4.1.1 几何结构第65-66页
        4.1.2 模型验证第66页
        4.1.3 硅棒半径对辐射热损失的影响第66-69页
        4.1.4 反应器壁辐射率对辐射热损失的影响第69-73页
    4.2 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辐射传热第73-83页
        4.2.1 几何结构第73页
        4.2.2 硅棒半径对辐射热损失的影响第73-76页
        4.2.3 辐射率对辐射热损失的影响第76-83页
    4.3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内硅棒电流加热模型第84-109页
    5.1 模型验证第85-86页
    5.2 交流电趋肤效应第86-88页
        5.2.1 趋肤深度第86-88页
        5.2.2 临界频率第88页
    5.3 交流电频率的影响第88-94页
    5.4 硅棒沉积半径的影响第94-100页
        5.4.1 直流电加热第94-96页
        5.4.2 交流电加热第96-100页
    5.5 交流电频率和硅棒半径的交互作用第100-102页
    5.6 反应器壁辐射率的影响第102-104页
    5.7 更大尺寸硅棒沉积半径中的应用第104-105页
    5.8 电流-电压操作曲线第105-107页
    5.9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六章 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内硅棒电流加热模型第109-122页
    6.1 模型验证第109-112页
    6.2 温度分布第112-115页
    6.3 电流密度分布第115-117页
    6.4 热应力分布第117-120页
    6.5 电流-电压操作曲线第120页
    6.6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七章 西门子还原炉内硅棒混合电流加热模型第122-133页
    7.1 混合电流加热方式第123-124页
    7.2 电流-电压操作曲线第124-128页
        7.2.1 12对棒西门子还原炉第124-127页
        7.2.2 24对棒西门子还原炉第127-128页
    7.3 能耗分析第128-132页
    7.4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6页
    8.1 结论第133-134页
    8.2 展望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8页
附录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子鳄饲养种群交配体系及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下一篇:以大豆蛋白为模板金纳米簇的合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