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空间流体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室内细颗粒污染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技术路线和内容 | 第21-22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室内颗粒污染物来源与办公建筑PM_(2.5)浓度分析 | 第23-29页 |
2.1 室内细颗粒物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 第23-26页 |
2.1.1 室外污染源 | 第23-24页 |
2.1.2 室内污染源 | 第24-26页 |
2.2 办公建筑室内PM_(2.5)的污染 | 第26-27页 |
2.3 热湿微气候条件下的室内PM_(2.5)污染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办公建筑内PM_(2.5)污染物的检测分析研究 | 第29-39页 |
3.1 实验采样 | 第29页 |
3.2 实验情况概述 | 第29-32页 |
3.2.1 实验场地及实验设备 | 第29-31页 |
3.2.2 采样方法 | 第31-32页 |
3.3 实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32-37页 |
3.3.1 办公室室内PM_(2.5)质量浓度特征 | 第32-33页 |
3.3.2 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的I/O比值 | 第33页 |
3.3.3 室内温度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4 室内相对湿度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法 | 第39-50页 |
4.1 模拟软件概述 | 第39-40页 |
4.2 研究对象及物理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4.3 数学模拟 | 第42-45页 |
4.3.1 数学模型 | 第42-44页 |
4.3.2 模型的选择 | 第44-45页 |
4.4 网格划分及校核 | 第45-47页 |
4.5 送回风口边界条件及工况参数确定 | 第47-49页 |
4.5.1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7-48页 |
4.5.2 工况参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4.5.3 颗粒物性质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室内PM_(2.5)污染物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73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室内气流组织特征分析 | 第50-55页 |
5.2.1 温度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2 相对湿度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 温度对室内PM_(2.5)污染物分布的影响 | 第55-63页 |
5.3.1 室内PM_(2.5)在高度上的质量浓度分布 | 第56-59页 |
5.3.2 室内PM_(2.5)在Y轴上的质量浓度分布 | 第59-63页 |
5.4 湿度对室内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 | 第63-71页 |
5.4.1 室内PM_(2.5)在高度上的质量浓度分布 | 第64-67页 |
5.4.2 室内PM_(2.5)在Y轴上的质量浓度分布 | 第67-71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办公建筑内PM_(2.5)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 第73-89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三种通风模式模型 | 第73-77页 |
6.2.1 侧上送风同侧下回风通风模式 | 第73-74页 |
6.2.2 顶部送风顶部回风通风模式 | 第74-75页 |
6.2.3 底部送风顶部回风通风模式 | 第75-77页 |
6.3 三种通风模式下PM_(2.5)污染物去除分析 | 第77-86页 |
6.3.1 三种通风模式下PM_(2.5)污染物去除率 | 第77-79页 |
6.3.2 三种通风模式下PM_(2.5)污染物分布分析 | 第79-86页 |
6.4 通风模式优化策略 | 第86-87页 |
6.5 本章总结 | 第87-8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89-92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