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污水厂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 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 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1 国际水协(IWA)系列模型的应用 | 第14页 |
1.4.2 FCASMs系列模型的应用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20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4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污水处理厂智能化诊断系统应用研究 | 第20-29页 |
2.1 专家系统的定性诊断 | 第21-22页 |
2.2 模型模拟的定量优化 | 第22-24页 |
2.3 污水处理厂智能化诊断系统应用 | 第24-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A+A~2/O工艺污水处理厂现状分析 | 第29-44页 |
3.1 污水处理厂调查与运行数据分析 | 第29-33页 |
3.1.1 污水处理厂资料的收集 | 第29-30页 |
3.1.2 污水处理厂运行数据的动态监测 | 第30-33页 |
3.2 典型进水水质组分分析测定 | 第33-38页 |
3.2.1 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水质特征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3.2.2 南、北进水口水质组分测定 | 第34-36页 |
3.2.3 集水井水质组分测定 | 第36页 |
3.2.4 生物池进水口水质组分测定 | 第36-38页 |
3.3 模型动力学参数分析测定 | 第38-43页 |
3.3.1 模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 | 第38-40页 |
3.3.2 硝化细菌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40-41页 |
3.3.3 好氧异养菌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模拟校核研究 | 第44-63页 |
4.1 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模型建立 | 第44-54页 |
4.1.1 活性污泥系统FCASM3机理模型建立假设 | 第44-45页 |
4.1.2 活性污泥系统工艺模型的建立 | 第45-54页 |
4.2 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54-57页 |
4.3 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艺模型校核 | 第57-62页 |
4.3.1 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模型校核 | 第57-58页 |
4.3.2 污水处理厂A+A~2/O工艺模型模拟结果研究 | 第58-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模型应用研究 | 第63-81页 |
5.1 污水处理厂最佳运行工况数值模拟 | 第63-73页 |
5.1.1 正交试验组设置 | 第63-64页 |
5.1.2 常温条件下污水厂最佳运行工况结果 | 第64-71页 |
5.1.3 低温条件下污水厂最佳运行工况结果 | 第71-73页 |
5.2 污水处理厂的碳源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 第73-78页 |
5.2.1 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量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第73-76页 |
5.2.2 污水处理厂前置工艺条件优化对比研究 | 第76-78页 |
5.3 工况优化策略及反馈控制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