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子宫内膜癌 | 第10-11页 |
1.1.2 琥珀酸的来源及功能 | 第11页 |
1.1.3 SDHB的结构及功能 | 第11页 |
1.1.4 GPR91的结构及功能. | 第11页 |
1.1.5 雌激素受体的结构及功能 | 第11-12页 |
1.1.6 GLUT4的结构及功能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1 琥珀酸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SDHB在肿瘤中的作用 | 第13页 |
1.2.3 高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琥珀酸调节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侵袭力 | 第15-2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1.1 细胞来源 | 第15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5页 |
2.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15-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1 CCK8检测琥珀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能力的调节 | 第16页 |
2.2.2 Transwell实验检测琥珀酸对子宫内膜癌的细胞的侵袭能力调节 | 第16页 |
2.2.3 体内实验检测琥珀酸对皮下瘤的生长能力的调节 | 第16-17页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17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17-20页 |
2.4.1 琥珀酸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第17页 |
2.4.2 琥珀酸促进子宫内膜癌的细胞的侵袭能力 | 第17-18页 |
2.4.3 体内实验证明琥珀酸促进肿瘤的生长 | 第18-20页 |
第三章 SDHB,GPR91及GLUT4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调节作用 | 第20-3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3.1.1 细胞及组织来源 | 第20页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0页 |
3.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20-2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3.2.1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SDHB,GLUT4,GPR91的表达水平 | 第22页 |
3.2.2 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SDHB, GLUT4, GPR91的表达水平 | 第22-24页 |
3.2.3 SDHB,GPR91病毒稳转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3.2.4 qRT-PCR对SDHB,GPR91病毒稳转株的验证 | 第25-27页 |
3.2.5 SDHB过表达稳转株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27页 |
3.2.6 GPR91沉默稳转株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27-28页 |
3.2.7 SDHB过表达稳转株体内实验 | 第2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3.3.1 子宫内膜癌组织SDHB低表达,而GLUT4和GPR91高表达 | 第28-29页 |
3.3.2 子宫内膜癌细胞表达SDHB、GLUT4和GPR91 | 第29-30页 |
3.3.3 qRT-PCR验证病毒效率 | 第30页 |
3.3.4 SDHB过表达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下降 | 第30-31页 |
3.3.5 GPR91沉默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下降 | 第31-32页 |
3.3.6 体内实验验证过表达SDHB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高糖对子宫内膜癌细胞SDHB、GPR91和雌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 | 第34-3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1.1 细胞来源 | 第34页 |
4.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4页 |
4.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3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4.2.1 雌激素与高糖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34-35页 |
4.2.2 Western blot检测高糖与雌激素环境下内膜癌细胞中的GLUT4, GPR91的表达水平 | 第35页 |
4.2.3 Western blot检测雌激素培养的子宫内膜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 第35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4.3.1 雌激素与高糖协同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与侵袭 | 第35-36页 |
4.3.2 高糖和雌激素均上调子宫内膜癌细胞GLUT4和GPR91的表达水平 | 第36页 |
4.3.3 高糖上调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8-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