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4 硏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7-18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关联方的界定 | 第19页 |
2.1.2 关联交易的界定 | 第19-20页 |
2.1.3 非正常关联交易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非正常关联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3页 |
3 上市公司非正常关联交易相关内容分析 | 第23-29页 |
3.1 上市公司非正常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 | 第23-25页 |
3.1.1 资金往来型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24页 |
3.1.2 资产重组型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24页 |
3.1.3 母子依赖型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24-25页 |
3.2 上市公司非正常关联交易的表现形式 | 第25-27页 |
3.2.1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 第25-26页 |
3.2.2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 | 第26-27页 |
3.2.3 关联交易虚假 | 第27页 |
3.3 上市公司非正常关联交易的不利后果 | 第27-29页 |
3.3.1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金 | 第27页 |
3.3.2 增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 第27-28页 |
3.3.3 关联方转走上市公司利润 | 第28-29页 |
4 上市公司非正常关联交易的识别 | 第29-33页 |
4.1 从关联方角度识别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29-30页 |
4.1.1 关注企业历年关联方变动情况 | 第29页 |
4.1.2 关注董监高在关联方的任职情况 | 第29-30页 |
4.1.3 关注企业重要客户和供应商 | 第30页 |
4.1.4 分析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变化趋势 | 第30页 |
4.2 从关联交易角度识别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30-33页 |
4.2.1 关注企业关联购销 | 第31页 |
4.2.2 关联债权债务比例及担保情况 | 第31页 |
4.2.3 关注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公允 | 第31-33页 |
5 上市公司非正常关联交易识别案例分析—以三一重工为例 | 第33-46页 |
5.1 三一重工公司简介 | 第33页 |
5.2 三一重工关联交易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5.2.1 三一重工关联交易总体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5.2.2 三一重工关联交易主要类型分析 | 第34-35页 |
5.3 三一重工非正常关联交易的识别 | 第35-43页 |
5.3.1 从关联方角度识别三一重工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36-38页 |
5.3.2 从关联交易角度识别三一重工非正常关联交易 | 第38-43页 |
5.4 三一重工存在非正常关联交易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5.4.1 内部人控制明显 | 第43页 |
5.4.2 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43页 |
5.4.3 公司内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 第43-44页 |
5.5 防范三一重工非正常关联交易的对策建议 | 第44-46页 |
5.5.1 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第44页 |
5.5.2 实现股权结构制衡 | 第44页 |
5.5.3 加强内部监督力度 | 第44-45页 |
5.5.4 改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45-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