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框架结构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2.1 信用卡风险 | 第15-16页 |
2.1.1 信用卡风险类型 | 第15页 |
2.1.2 信用卡风险产生原因 | 第15-16页 |
2.2 客户分层方法 | 第16-17页 |
2.2.1 客户分层标准 | 第16-17页 |
2.2.2 客户分层方法 | 第17页 |
2.3 信用评分方法 | 第17-20页 |
2.3.1 定性评分法 | 第17-18页 |
2.3.2 判别分析法 | 第18页 |
2.3.3 回归分析法 | 第18页 |
2.3.4 神经网络分析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基于AHP客户分层的信用评分体系 | 第20-36页 |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0页 |
3.1.1 数据来源与分组 | 第20页 |
3.1.2 数据的预处理 | 第20页 |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0-24页 |
3.2.1 样本结构分析 | 第20-22页 |
3.2.2 信用状况与个人基本情况交叉分析 | 第22-23页 |
3.2.3 信用状况与个人经济情况交叉分析 | 第23-24页 |
3.3 信用卡客户分层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26页 |
3.3.1 个人基本指标 | 第24-25页 |
3.3.2 个人经济指标 | 第25-26页 |
3.3.3 个人信用指标 | 第26页 |
3.4 基于AHP的信用卡客户分层 | 第26-33页 |
3.4.1 个人指标分类 | 第27-28页 |
3.4.2 特征变量的筛选 | 第28页 |
3.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29页 |
3.4.4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第29-30页 |
3.4.5 层次单排序 | 第30-31页 |
3.4.6 层次总排序 | 第31-33页 |
3.5 基于AHP的信用卡客户评分 | 第33-35页 |
3.5.1 AHP客户评分表的建立 | 第33-34页 |
3.5.2 AHP客户评分表的应用 | 第34页 |
3.5.3 AHP客户评分表的检验 | 第34-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考虑AHP客户分层属性的Logistic模型 | 第36-46页 |
4.1 变量预处理 | 第36-38页 |
4.2 自变量的逐步筛选 | 第38-39页 |
4.3 传统Logistic评级模型 | 第39-43页 |
4.3.1 传统Logistic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4.3.2 模型拟合优度 | 第40-41页 |
4.3.3 建模样本检验 | 第41页 |
4.3.4 模型参数解释 | 第41-42页 |
4.3.5 保留样本检验 | 第42-43页 |
4.4 改进AHP-Logistic评级模型 | 第43-45页 |
4.4.1 AHP-Logistic模型的构建 | 第43-44页 |
4.4.2 模型拟合优度 | 第44页 |
4.4.3 建模样本检验 | 第44页 |
4.4.4 模型参数解释 | 第44-45页 |
4.4.5 保留样本检验 | 第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评分模型的比较分析与应用 | 第46-55页 |
5.1 三种评分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5.1.1 模型的精确度 | 第47页 |
5.1.2 模型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5.1.3 模型的适用性 | 第48-49页 |
5.1.4 模型的检测功效 | 第49页 |
5.2 AHP-Logistic信用评分表的建立 | 第49-50页 |
5.3 AHP-Logistic信用评分表的检验 | 第50-53页 |
5.3.1 信用评分表K-S检验 | 第51页 |
5.3.2 信用评分表K-S统计量 | 第51-53页 |
5.4 AHP—Logistic信用评分表的应用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