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1.2.1 土壤大孔隙及大孔隙流 | 第18-21页 |
1.2.2 稻田水分渗漏特征 | 第21页 |
1.2.3 田埂对稻田水分渗漏影响 | 第21-22页 |
1.2.4 稻田—田埂土壤氮素运移研究 | 第22-25页 |
2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3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7-38页 |
2.3.1 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力学参数测定 | 第27-29页 |
2.3.2 CT法测土壤大孔隙 | 第29-33页 |
2.3.3 染色示踪法 | 第33-36页 |
2.3.4 离子穿透法 | 第36-38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8页 |
2.5 数据处理与作图 | 第38-39页 |
3 过渡区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水力学参数 | 第39-48页 |
3.1 前言 | 第39页 |
3.2 结果 | 第39-44页 |
3.2.1 过渡区不同位点土壤理化性质 | 第39-41页 |
3.2.2 过渡区不同位点土壤饱和导水率 | 第41-42页 |
3.2.3 过渡区不同位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42-43页 |
3.2.4 过渡区土壤>0.03 mm孔隙含量 | 第43-44页 |
3.3 讨论 | 第44-47页 |
3.3.1 耕作活动对过渡区土壤水分运动和保持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大孔隙对水分运动和保持的影响 | 第45页 |
3.3.3 稻田—田埂过渡区水分快速流失路径 | 第45-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4 过渡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 | 第48-61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结果 | 第48-58页 |
4.2.1 过渡区土壤大孔隙度与孔隙数特征 | 第48-52页 |
4.2.2 过渡区土壤大孔隙周长与成圆率 | 第52-54页 |
4.2.3 过渡区土壤大孔隙频率分布特征 | 第54-56页 |
4.2.4 过渡区土壤大孔隙2D/3D重建 | 第56-58页 |
4.3 讨论 | 第58-60页 |
4.3.1 土壤理化性质对大孔隙分布影响 | 第58页 |
4.3.2 人为活动对大孔隙分布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3 动、植物活动对大孔隙分布影响 | 第59页 |
4.3.4 农田裂隙对大孔隙分布影响 | 第59-60页 |
4.4 小结 | 第60-61页 |
5 过渡区土壤优先流特征 | 第61-73页 |
5.1 前言 | 第61-62页 |
5.2 结果 | 第62-69页 |
5.2.1 过渡区染色面积比与染色路径数 | 第62-64页 |
5.2.2 过渡区染色路径数目与染色路径宽度 | 第64-68页 |
5.2.3 过渡区不同位点水流类型与优先流渗漏特征 | 第68-69页 |
5.3 讨论 | 第69-71页 |
5.3.1 耕作与生物活动对田埂过渡区水分入渗和染色分布比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2 耕作与生物活动对田埂过渡区水流路径及优先流类型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3 不同类型田埂过渡区水分流失途径与渗漏特征 | 第71页 |
5.4 小结 | 第71-73页 |
6 过渡区土壤水氮渗漏特征 | 第73-82页 |
6.1 引言 | 第73页 |
6.2 结果 | 第73-78页 |
6.2.1 过渡区土壤水分渗漏特征 | 第73-74页 |
6.2.2 过渡区离子穿透浓度与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 第74-76页 |
6.2.3 过渡区侧向流特征及水氮渗漏估算 | 第76-78页 |
6.3 讨论 | 第78-81页 |
6.3.1 土壤性质对过渡区水氮渗漏的影响 | 第78-79页 |
6.3.2 大孔隙分布对过渡区水氮渗漏的影响 | 第79-80页 |
6.3.3 水氮渗漏对环境影响及相关措施的讨论 | 第80-81页 |
6.4 小结 | 第81-8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2-8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