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第11页 |
1.1.2 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工区概况 | 第18-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2.3 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2.4 开发简况 | 第20页 |
2.5 地表窜漏概况 | 第20-23页 |
第3章 通道分析 | 第23-42页 |
3.1 不整合面识别 | 第23-27页 |
3.2 断裂解释 | 第27-35页 |
3.2.1 工区构造解释 | 第27-32页 |
3.2.2 工区小层对比 | 第32-35页 |
3.3 砂体展布情况 | 第35-42页 |
3.3.1 岩性解释 | 第35-37页 |
3.3.2 沉积相分析 | 第37-42页 |
第4章 电位法动态研究 | 第42-52页 |
4.1 电位法监测机理 | 第42-47页 |
4.1.1 电位法监测理论 | 第42-44页 |
4.1.2 蒸汽吞吐条件下油层的电性模型 | 第44-45页 |
4.1.3 孔隙流体性质及温度的变化与地层电阻率变化的关系 | 第45-47页 |
4.1.4 油层电阻率反演 | 第47页 |
4.2 窜漏通道电位法动态监测研究 | 第47-52页 |
4.2.1 电位法采集施工情况 | 第47-48页 |
4.2.2 红004井区电位法成果解释 | 第48-52页 |
第5章 综合分析窜漏通道 | 第52-67页 |
5.1 红004井区窜漏原因分析 | 第52-59页 |
5.2 研究区西部红浅3号站地漏点 | 第59-60页 |
5.3 研究区北部红浅2号站地漏点 | 第60-64页 |
5.4 治理过程及效果 | 第64-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