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白腐真菌对偶氮染料酸性橙7的降解及其产物分析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前言第13-29页
    1.1 偶氮染料染料废水的现状第13页
    1.2 偶氮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3-18页
        1.2.1 物理法第13-15页
            1.2.1.1 吸附法第13-14页
            1.2.1.2 膜分离法第14-15页
            1.2.1.3 磁分离法第15页
        1.2.2 化学法第15-17页
            1.2.2.1 混凝法第15页
            1.2.2.2 化学氧化法第15-16页
            1.2.2.3 电化学法第16-17页
        1.2.3 生物法第17-18页
    1.3 白腐真菌的概况第18-23页
        1.3.1 白腐真菌的微生物学特征及分类第18页
        1.3.2 白腐真菌降解染料的研究现状及机理第18-19页
        1.3.3 白腐真菌的木质素降解酶系第19-21页
            1.3.3.1 漆酶第20页
            1.3.3.2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第20-21页
            1.3.3.3 锰过氧化物酶第21页
        1.3.4 白腐真菌降解染料的产物分析第21-23页
    1.4 真菌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机理研究第23-27页
        1.4.1 真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机制第23-25页
            1.4.1.1 偶氮染料的吸附第23页
            1.4.1.2 偶氮染料的降解(酶解)第23-25页
        1.4.2 真菌对偶氮染料脱色降解的影响因素第25-27页
            1.4.2.1 酶活和染料浓度对降解的影响第25页
            1.4.2.2 溶氧、pH和脱色温度对降解的影响第25-27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1 研究目的及研究思路第27页
        1.5.2 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白腐真菌降解酸性橙7模拟废水模式的建立第29-4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2.1.1 材料第30-32页
            2.1.1.1 菌种第30页
            2.1.1.2 化学试剂第30页
            2.1.1.3 实验染料第30-31页
            2.1.1.4 溶液配制第31页
            2.1.1.5 培养基第31页
            2.1.1.6 主要仪器设备第31-32页
        2.1.2 方法第32-35页
            2.1.2.1 培养方法第32-33页
            2.1.2.2 漆酶酶活的测定第33页
            2.1.2.3 染料脱色过程的测定第33页
            2.1.2.4 白腐真菌对A07降解体系的建立第33-35页
    2.2 结果及讨论第35-43页
        2.2.1 染料扫描图谱第35页
        2.2.2 染料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5-36页
        2.2.3 不同白腐真菌对A07染料脱色效果对比第36-37页
        2.2.4 A07的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第37-38页
        2.2.5 pH对脱色率的影响第38-39页
        2.2.6 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第39-40页
        2.2.7 吐温-80对脱色率的影响第40-41页
        2.2.8 金属离子对脱色率的影响第41-42页
        2.2.9 脱色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第42页
        2.2.10 碳源的浓度对重复脱色的影响第42-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3章 刺芹侧耳和云芝混合菌丝降解酸性橙7的产物分析第45-5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3.1.1 材料第45页
            3.1.1.1 化学试剂第45页
            3.1.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5页
        3.1.2 方法第45-46页
            3.1.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第46页
            3.1.2.2 红外光谱实验第46页
            3.1.2.3 HPLC实验第46页
            3.1.2.4 植物毒性实验第46页
    3.2 结果及讨论第46-52页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46-48页
        3.2.2 红外光谱分析第48-49页
        3.2.3 HPLC分析第49-50页
        3.2.4 降解路径的推断第50-51页
        3.2.5 植物毒性实验第51-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刺芹侧耳和云芝降解混合染料的研究第54-6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4.1.1 材料第54-55页
            4.1.1.1 菌种第54页
            4.1.1.2 化学试剂第54页
            4.1.1.3 培养基第54-55页
            4.1.1.4 主要仪器设备第55页
        4.1.2 方法第55-57页
            4.1.2.1 混合菌丝摇瓶发酵第55页
            4.1.2.2 废水色度的测定第55页
            4.1.2.3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第55-56页
            4.1.2.4 染料的脱色实验第56-57页
    4.2 结果及讨论第57-65页
        4.2.1 COD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7-58页
        4.2.2 混合菌丝对不同染料COD和色度去除率的对比第58-59页
        4.2.3 不同的染料浓度对混合菌丝脱色混合染料的影响第59-60页
        4.2.4 脱色pH对混合菌丝脱色混合染料的影响第60-62页
        4.2.5 氧化还原调节剂对混合菌丝脱色混合染料的影响第62-64页
        4.2.6 碳源的浓度对混合菌丝重复脱色混合染料的影响第64-65页
    4.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5章 结果与展望第66-69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83页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SM2D模型对改良A~2/O工艺的模拟与优化
下一篇:环境宣传教育对邻避效应的防控作用研究--基于浙江省垃圾焚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