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 | 第14-17页 |
1.2.2 COD组分测定 | 第17-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活性污泥模型 | 第22-32页 |
2.1 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 | 第22-27页 |
2.1.1 微生物综合模型 | 第22页 |
2.1.2 传统静态模型 | 第22-24页 |
2.1.3 活性污泥法动态模型 | 第24-27页 |
2.2 ASM2D模型 | 第27-30页 |
2.2.1 ASM2D的进水组分 | 第27-28页 |
2.2.2 ASM2D的化学计量系数 | 第28页 |
2.2.3 ASM2D的动力学参数 | 第28-29页 |
2.2.4 ASM2D的生化反应过程 | 第29-30页 |
2.3 WEST软件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与测定分析 | 第32-45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32-34页 |
3.2 COD组分的测定分析 | 第34-43页 |
3.2.1 溶解态不可生物降解有机物S_I的测定分析 | 第34-36页 |
3.2.2 易生物降解有机物S_S和缓慢可降解有机物X_S的测定分析 | 第36-39页 |
3.2.3 发酵产物S_A和可发酵的易生物降解有机物SF的测定分析 | 第39-41页 |
3.2.4 异养菌X_H的测定分析 | 第41-42页 |
3.2.5 颗粒态不可生物降解有机物XI的测定分析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改良A~2/O工艺模型的构建和校正 | 第45-54页 |
4.1 污水厂工艺流程和运行参数 | 第45-46页 |
4.2 基于WEST软件改良A~2/O工艺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4.3 改良A~2/O工艺模型的稳态模拟 | 第47-48页 |
4.4 改良A~2/O工艺模型的动态模拟 | 第48-49页 |
4.5 灵敏度分析 | 第49-50页 |
4.6 模型校正 | 第50-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改良A~2/O工艺的模拟及优化 | 第54-87页 |
5.1 预缺氧池配水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54-58页 |
5.2 混合液回流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58-61页 |
5.3 污泥回流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61-64页 |
5.4 DO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64-68页 |
5.5 SRT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68-72页 |
5.6 HRT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72-75页 |
5.7 多因素协同作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75-82页 |
5.7.1 出水氨氮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 第76-78页 |
5.7.2 出水TN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 第78-80页 |
5.7.3 出水TP的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 | 第80-82页 |
5.8 改良A~2/O工艺最优运行工况 | 第82-8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