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选题依据 | 第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2.调查研究法 | 第17页 |
3.分析归纳法 | 第17页 |
(四)创新点 | 第17-18页 |
1.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7页 |
2.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7-18页 |
一.概述 | 第18-24页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第18-19页 |
1.心理品质 | 第18页 |
2.积极心理品质 | 第18-19页 |
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 第19页 |
4.思想政治教育视阈 | 第19页 |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 | 第19-21页 |
1.适应性 | 第19页 |
2.稳定性 | 第19-20页 |
3.可塑性 | 第20页 |
4.创造性 | 第20-21页 |
(三)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依据 | 第21-22页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页 |
2.积极人格理论 | 第21页 |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思想 | 第21-22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1.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正确导向 | 第22-23页 |
2.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良好环境 | 第23页 |
3.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载体 | 第23-24页 |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4-29页 |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4页 |
2.问卷调查的基本内容 | 第24页 |
3.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二)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 第25-29页 |
1.自卑与自负的心理 | 第25页 |
2.懈怠与焦虑的心理 | 第25-26页 |
3.孤独与冷漠的心理 | 第26-27页 |
4.从众与依赖的心理 | 第27-29页 |
三.当前大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成因分析 | 第29-35页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 第29-30页 |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 第29页 |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积极”因素 | 第29-30页 |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 第30页 |
(二)不良的思想信息和就业压力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 | 第30-32页 |
1.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 | 第30-31页 |
2.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 | 第31页 |
3.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 | 第31-32页 |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 第32-33页 |
1.家庭教育理念偏颇 | 第32页 |
2.家庭教养方式欠缺 | 第32页 |
3.家庭教育氛围不和谐 | 第32-33页 |
(四)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弱化 | 第33-35页 |
1.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 | 第33页 |
2.心理适应能力低 | 第33页 |
3.自我控制能力弱 | 第33-35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对策 | 第35-43页 |
(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应遵循的原则 | 第35-36页 |
1.主体性原则 | 第35页 |
2.人本性原则 | 第35页 |
3.全体性原则 | 第35-36页 |
4.示范性原则 | 第36页 |
(二)发挥高校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主导作用 | 第36-38页 |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36-37页 |
2.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 第37-38页 |
3.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38页 |
(三)发挥家庭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基础作用 | 第38-40页 |
1.树立积极家庭教育理念 | 第38-39页 |
2.采取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 | 第39页 |
3.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 第39-40页 |
(四)发挥社会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辐射作用 | 第40-41页 |
1.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 第40页 |
2.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 第40-41页 |
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第41页 |
(五)发挥大学生自身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中的主体作用 | 第41-43页 |
1.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 第41-42页 |
2.积极悦纳自我 | 第42页 |
3.加强自我适应能力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1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