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创新的重要性 | 第11页 |
1.1.2 创新的理解 | 第11-12页 |
1.1.3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 第12页 |
1.1.4 国际技术溢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2.1 国际技术溢出 | 第18-24页 |
2.1.1 外资技术溢出 | 第18-21页 |
2.1.2 出口学习效应 | 第21-24页 |
2.2 关于R&D活动与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2.3 关于技术吸收 | 第25-26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26-27页 |
3 理论分析和变量说明 | 第27-35页 |
3.1 理论分析 | 第27-30页 |
3.1.1 国际技术溢出作用机制 | 第27-29页 |
3.1.2 吸收能力作用机制 | 第29-30页 |
3.2 关于内生增长理论及模型 | 第30-31页 |
3.3 变量说明 | 第31-33页 |
3.3.1 因变量说明 | 第31-32页 |
3.3.2 其他变量 | 第32-33页 |
3.4 研究样本 | 第33-35页 |
4 实证结果 | 第35-46页 |
4.1 模型的选择 | 第35页 |
4.2 模型的基本结果 | 第35-38页 |
4.3 吸收能力对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 不同开放程度和开放模式下国际技术溢出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 第39-43页 |
4.4.1 不同开放程度下的技术溢出 | 第40-42页 |
4.4.2 开放模式与技术溢出 | 第42-43页 |
4.5 稳健性检验 | 第43-46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6 局限和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