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0页 |
1.1 遗传多样性 | 第15-16页 |
1.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 第15页 |
1.1.2 遗传多样性的层次 | 第15页 |
1.1.3 开花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1.4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作物育种的意义 | 第16页 |
1.2 遗传多样性在茶树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形态学水平 | 第16-17页 |
1.2.2 生化水平 | 第17-18页 |
1.2.3 核酸水平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目标 | 第19-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预期目标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叶绿体RPL32-TRNL序列临沧古茶树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20-34页 |
2.1 材料方法 | 第20-25页 |
2.1.1 材料 | 第20-22页 |
2.1.2 方法 | 第22-25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2.2.1 序列信息及单倍型分布特点 | 第25-27页 |
2.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7-28页 |
2.2.3 遗传分化分析 | 第28页 |
2.2.4 单倍型谱系分析 | 第28-31页 |
2.2.5 中性检验 | 第31页 |
2.2.6 失配分析 | 第31-32页 |
2.3 讨论 | 第32-34页 |
2.3.1 临沧市古茶树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32页 |
2.3.2 临沧古茶树群体间遗传分化 | 第32-33页 |
2.3.3 临沧古茶树群体亲缘地理学分析 | 第33页 |
2.3.4 临沧古茶树群体保护策略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SSR的临沧古茶树遗传多样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34-42页 |
3.1 材料方法 | 第34-35页 |
3.1.1 材料 | 第34页 |
3.1.2 方法 | 第34-35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5-40页 |
3.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7页 |
3.2.2 遗传分化分析 | 第37-38页 |
3.2.3 瓶颈效应检测 | 第38页 |
3.2.4 遗传聚类与遗传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3.3 讨论 | 第40-42页 |
3.3.1 临沧古茶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40页 |
3.3.2 临沧古茶树群体的遗传分化 | 第40-41页 |
3.3.3 临沧古茶树群体的遗传结构 | 第41页 |
3.3.4 临沧市古茶树群体保护策略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云县白莺山地区茶树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56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42-45页 |
4.1.1 材料 | 第42-44页 |
4.1.2 方法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4页 |
4.2.1 cpDNA单倍型分析 | 第45-48页 |
4.2.2 SSR基因分型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4.3.1 白莺山茶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54-55页 |
4.3.2 莺山茶树根据形态特征划分亚群的合理性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