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我国城镇化建设需求从“量”到“质”的变化 | 第13页 |
1.1.2 我国风貌规划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1.3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严重缺位 | 第14-15页 |
1.1.4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的课题来源 | 第15-16页 |
1.2 研究范围 | 第16页 |
1.2.1 时间范围 | 第16页 |
1.2.2 空间范围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21-37页 |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21-25页 |
2.1.1 城市风貌 | 第21-22页 |
2.1.2 城市风貌规划 | 第22-24页 |
2.1.3 规划实施评价 | 第24-25页 |
2.2 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综述 | 第25-32页 |
2.2.1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研究 | 第25-28页 |
2.2.2 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研究 | 第28-31页 |
2.2.3 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相关研究总结 | 第31-32页 |
2.3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研究综述 | 第32-37页 |
2.3.1 国外实施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2.3.2 国内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3-34页 |
2.3.3 国内规划实施评价的相关实践研究 | 第34-35页 |
2.3.4 国内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相关研究总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概况 | 第37-43页 |
3.1 柳州城市概况 | 第37-38页 |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37页 |
3.1.2 城市人口 | 第37-38页 |
3.1.3 城市建设 | 第38页 |
3.1.4 山水格局 | 第38页 |
3.2 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编制概况 | 第38-42页 |
3.2.1 规划范围 | 第38-39页 |
3.2.2 规划目标 | 第39-40页 |
3.2.3 总体风貌与景观要素控制 | 第40-42页 |
3.2.4 规划特色 | 第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 第43-60页 |
4.1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43-45页 |
4.2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45-46页 |
4.3 风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 | 第46-59页 |
4.3.1 实施结果评价——目标一致性评价 | 第47-57页 |
4.3.2 实施结果评价——公众满意度评价 | 第57页 |
4.3.3 实施过程解析 | 第57-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实施结果评价 | 第60-90页 |
5.1 目标一致性评价 | 第60-84页 |
5.1.1 城市形态与结构 | 第60-67页 |
5.1.2 城市建成环境评价 | 第67-79页 |
5.1.3 城市人文环境评价 | 第79-82页 |
5.1.4 目标一致性评价得分与总结 | 第82-84页 |
5.2 公众满意度评价 | 第84-89页 |
5.2.1 公众满意度评价 | 第84-85页 |
5.2.2 公众满意度与目标一致性评分结果对照分析 | 第85-86页 |
5.2.3 基于IPA的居民感知研究 | 第86-88页 |
5.2.4 基于IPA分析和目标一致性对比的公众满意度评价结论 | 第88-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实施过程解析 | 第90-102页 |
6.1 实施环境评析 | 第90-94页 |
6.1.1 政治环境 | 第90-91页 |
6.1.2 经济环境 | 第91-92页 |
6.1.3 社会环境 | 第92-94页 |
6.1.4 城市事件 | 第94页 |
6.2 实施途径评析 | 第94-99页 |
6.2.1 指导控规编制和出具规划设计条件 | 第94-95页 |
6.2.2 作为其他规划辅助参考 | 第95-96页 |
6.2.3 指导相关项目审查 | 第96页 |
6.2.4 指导确立建设行动计划 | 第96-99页 |
6.3 实施保障机制评析 | 第99-100页 |
6.3.1 法律法规 | 第99页 |
6.3.2 规划委员会制度 | 第99页 |
6.3.3 动态管理制度 | 第99-100页 |
6.3.4 公众参与制度 | 第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对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进一步思考 | 第102-109页 |
7.1 柳州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经验和不足 | 第102-106页 |
7.1.1 规划编制方面 | 第102-104页 |
7.1.2 实施机制方面 | 第104-106页 |
7.2 对柳州编制新一轮风貌规划的建议 | 第106-107页 |
7.2.1 风貌规划控制目标要具体 | 第106页 |
7.2.2 景观控制要素筛选要精准 | 第106页 |
7.2.3 风貌控制指标要量化 | 第106-107页 |
7.2.4 监督评价机制要确立 | 第107页 |
7.2.5 公众参与规划要深入 | 第107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0-111页 |
8.2.1 研究的创新 | 第110-111页 |
8.2.2 研究的不足 | 第111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1: 各学者对城市风貌要素的分类方式 | 第117-119页 |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 第119-121页 |
附录3: 问卷数据采集 | 第121-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附件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