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大空间球面薄壳屋盖体系与整体式覆土绿化等绿色技术的协同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研究背景与主要问题第12-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3-17页
        1.1.3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4页
        1.2.1 国内外屋面覆土绿化的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2 国内外大空间球面薄壳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第22-24页
    1.3 研究范畴与研究内容第24-28页
        1.3.1 研究对象第24页
        1.3.2 研究范畴的界定第24-27页
        1.3.3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4 研究目标第28页
    1.4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5 研究框架第29-30页
第二章 结构体系与整体式覆土绿化的协同第30-59页
    2.1 建立结构分析基础模型第30-33页
        2.1.1 基础模型尺寸的设定第30-31页
        2.1.2 基础模型壳板厚度的设定第31页
        2.1.3 基础模型混凝土强度的设定第31-32页
        2.1.4 基础模型支撑方式的设定第32页
        2.1.5 小结第32-33页
    2.2 整体式覆土绿化的相关设定第33-36页
        2.2.1 种植土类型的设定第33-34页
        2.2.2 种植土厚度的设定第34页
        2.2.3 植被层的设定第34-35页
        2.2.4 均布覆土荷载值的设定第35-36页
        2.2.5 小结第36页
    2.3 球面薄壳结构强度验证依据第36-40页
        2.3.1 球面薄壳的平面应力状态第36-37页
        2.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第37-38页
        2.3.3 第一强度理论第38-40页
    2.4 SAP2000软件介绍与相关参数设置第40-42页
        2.4.1 SAP2000的选择与介绍第40页
        2.4.2 SAP2000软件的运用情况第40-41页
        2.4.3 建立SAP2000软件模型第41页
        2.4.4 荷载组合的设定第41-42页
    2.5 不同混凝土强度的基础模型模拟与分析第42-46页
        2.5.1 模拟与结果分析第42-46页
        2.5.2 小结第46页
    2.6 基于C40的不同壳板厚度基础模型模拟与分析第46-58页
        2.6.1 单种壳板厚度基础模型的模拟与分析第46-51页
        2.6.2 多种壳板厚度基础模型的模拟与分析第51-53页
        2.6.3 均布覆土荷载与最小壳板厚度的协同第53-57页
        2.6.4 小结第57-58页
    2.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整体式覆土绿化与建筑节能的协同第59-76页
    3.1 建立能耗分析模型第59-62页
        3.1.1 模型的形态与尺寸第59页
        3.1.2 模型的界面构造第59-62页
        3.1.3 模型的室外环境因素与使用情况第62页
    3.2 Design Builder软件介绍与相关参数设置第62-65页
        3.2.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与介绍第62-63页
        3.2.2 Design Builder软件的运用情况第63-64页
        3.2.3 建立Design Builder软件模型第64-65页
    3.3 整体式覆土绿化屋盖模型的建筑节能第65-69页
        3.3.1 覆土绿化屋盖与裸露屋盖的能耗模拟第65-68页
        3.3.2 分析与结论第68-69页
    3.4 覆土厚度与建筑节能的协同第69-72页
        3.4.1 多种覆土厚度基础模型的能耗模拟第69-72页
        3.4.2 分析与结论第72页
    3.5 壳板厚度、覆土厚度、建筑节能三者协同第72-74页
        3.5.1 壳板厚度增长率与建筑节能率的协同第72-74页
        3.5.2 经济效益分析第74页
    3.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结构体系与自然采光的协同第76-91页
    4.1 建筑自然采光的意义与评价标准第76-78页
        4.1.1 自然采光的价值第76-77页
        4.1.2 光环境的量化指标第77页
        4.1.3 光环境评价标准第77-78页
    4.2 建立建筑原型第78-81页
        4.2.1 建筑原型的设定依据第78-79页
        4.2.2 建筑原型的参数设置第79页
        4.2.3 球面薄壳结构体系孔洞的构造要求第79-81页
    4.3 Ecotect软件介绍与相关参数设置第81-82页
        4.3.1 Ecotect软件介绍第81页
        4.3.2 Ecotect软件操作方法第81页
        4.3.3 相关参数的设置第81-82页
    4.4 基于三种开窗模式的自然采光模拟分析第82-84页
        4.4.1 球面薄壳建筑原型自然采光模拟第82-83页
        4.4.2 分析与总结第83-84页
    4.5 采用导光管实现自然采光优化第84-90页
        4.5.1 导光管的组成与特点第84-86页
        4.5.2 导光管的应用案例第86-87页
        4.5.3 导光管的性能验证第87-90页
    4.6 本章小节第90-91页
第五章 结构体系与自然通风的协同第91-107页
    5.1 建筑自然通风意义第91页
    5.2 自然通风的机制与适用条件第91-93页
    5.3 研究范围与内容第93-94页
        5.3.1 研究对象第93页
        5.3.2 研究气候范围与时段范围第93页
        5.3.3 研究时段范围第93-94页
        5.3.4 研究重点与目标第94页
    5.4 Fluent软件介绍与相关参数设置第94-95页
        5.4.1 软件的选择与介绍第94-95页
        5.4.2 模拟方法与参数设置第95页
    5.5 基于建筑原型的自然通风模拟分析第95-105页
        5.5.1 建筑原型与热压通风的协同第95-103页
        5.5.2 建筑原型与风压通风的协同第103-105页
    5.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结论第107-112页
    1. 结论第107-110页
    2. 研究的不足第110-111页
    3. 未来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件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小说《鸵鸟》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柳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2006-2020)实施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