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1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1 选题的目的第13页
        1.2.2 选题的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1 主要研究方法第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创新点和不足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21-29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4页
        2.1.1 城市社区第21-22页
        2.1.2 社区治理模式与治理主体第22-24页
        2.1.3 民族地区第24页
    2.2 理论基础第24-27页
        2.2.1 治理与善治第24-26页
        2.2.2 协同治理理论第26-27页
    2.3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概述第27-29页
        2.3.1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的特点第27页
        2.3.2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础第27-28页
        2.3.3 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性第28-29页
第三章 延边州L市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实证分析第29-42页
    3.1 延边州L市城市社区概况第29-31页
        3.1.1 人口居住格局第30页
        3.1.2 L市城市社区的特点第30-31页
        3.1.3 L市街道社区改革成效第31页
    3.2 L市社区治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第31-38页
        3.2.1 L市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及保障机制第31-32页
        3.2.2 L市城市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分析第32-34页
        3.2.3 L市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关系分析第34-38页
    3.3 L市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2页
        3.3.1 管理体制及历史观念的影响第38-39页
        3.3.2 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晰第39页
        3.3.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第39-40页
        3.3.4 政治人文环境的影响第40-41页
        3.3.5 复杂民族宗教因素的牵制第41-42页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第42-50页
    4.1 国内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第42-46页
        4.1.1 经典型: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第42-44页
        4.1.2 新兴型:“大社区”模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第44-46页
    4.2 国外社区治理典型模式第46-48页
        4.2.1 美国的社区治理模式:第三方力量崛起第46页
        4.2.2 日本的社区治理模式:混合型治理第46-47页
        4.2.3 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模式:行政主导型第47-48页
    4.3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启示第48-50页
        4.3.1 多元主体间关系的思考第48页
        4.3.2 西方经验本土化借鉴的思考第48页
        4.3.3 协同治理——混合型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第48-50页
第五章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第50-58页
    5.1 理顺关系,优化协同治理结构第50-51页
    5.2 健全法制,保障多元主体权益第51-52页
        5.2.1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有管理办法第51-52页
        5.2.2 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的管理办法第52页
    5.3 加强互动,实现主体合作共赢第52-54页
        5.3.1 培养意识、营造互动的理念基础第52-53页
        5.3.2 搭建平台、建立资源依赖的互动关系第53页
        5.3.3 制定规则,促进主体间定期协商机制第53-54页
    5.4 加大力度,扶持弱势群体发展第54-58页
        5.4.1 完善自治体系、壮大自治队伍第54-55页
        5.4.2 营造民主协商氛围、调动群众力量第55-56页
        5.4.3 激活社区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组织体系第56-58页
总结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推进城市社区服务信息化研究--以青岛市市北区“互联社区”为例
下一篇:南安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