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城市社区 | 第21-22页 |
2.1.2 社区治理模式与治理主体 | 第22-24页 |
2.1.3 民族地区 | 第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治理与善治 | 第24-26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概述 | 第27-29页 |
2.3.1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的特点 | 第27页 |
2.3.2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基础 | 第27-28页 |
2.3.3 民族地区社区治理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延边州L市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实证分析 | 第29-42页 |
3.1 延边州L市城市社区概况 | 第29-31页 |
3.1.1 人口居住格局 | 第30页 |
3.1.2 L市城市社区的特点 | 第30-31页 |
3.1.3 L市街道社区改革成效 | 第31页 |
3.2 L市社区治理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1-38页 |
3.2.1 L市社区治理的组织结构及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3.2.2 L市城市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分析 | 第32-34页 |
3.2.3 L市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关系分析 | 第34-38页 |
3.3 L市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2页 |
3.3.1 管理体制及历史观念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晰 | 第39页 |
3.3.3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39-40页 |
3.3.4 政治人文环境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5 复杂民族宗教因素的牵制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索 | 第42-50页 |
4.1 国内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 | 第42-46页 |
4.1.1 经典型:上海模式、沈阳模式和江汉模式 | 第42-44页 |
4.1.2 新兴型:“大社区”模式和多元参与模式 | 第44-46页 |
4.2 国外社区治理典型模式 | 第46-48页 |
4.2.1 美国的社区治理模式:第三方力量崛起 | 第46页 |
4.2.2 日本的社区治理模式:混合型治理 | 第46-47页 |
4.2.3 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模式:行政主导型 | 第47-48页 |
4.3 国内外社区治理模式的启示 | 第48-50页 |
4.3.1 多元主体间关系的思考 | 第48页 |
4.3.2 西方经验本土化借鉴的思考 | 第48页 |
4.3.3 协同治理——混合型治理模式的路径选择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 | 第50-58页 |
5.1 理顺关系,优化协同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5.2 健全法制,保障多元主体权益 | 第51-52页 |
5.2.1 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现有管理办法 | 第51-52页 |
5.2.2 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的管理办法 | 第52页 |
5.3 加强互动,实现主体合作共赢 | 第52-54页 |
5.3.1 培养意识、营造互动的理念基础 | 第52-53页 |
5.3.2 搭建平台、建立资源依赖的互动关系 | 第53页 |
5.3.3 制定规则,促进主体间定期协商机制 | 第53-54页 |
5.4 加大力度,扶持弱势群体发展 | 第54-58页 |
5.4.1 完善自治体系、壮大自治队伍 | 第54-55页 |
5.4.2 营造民主协商氛围、调动群众力量 | 第55-56页 |
5.4.3 激活社区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组织体系 | 第56-5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