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诗语言艺术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5-31页
    第一节 选题的考虑第15-16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简述第16-23页
        一、关于唐诗语言的研究第16-17页
        二、唐代单个诗人的诗歌语言艺术研究第17-19页
        三、某种诗歌语言艺术手段及其功能的研究第19-21页
        四、唐诗艺术综合研究中涉及语言艺术方面的研究第21-22页
        五、诗歌语言艺术的综合研究第22-23页
    第三节 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第23-31页
        一、语言、文学语言艺术与诗歌语言艺术第23-25页
        二、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的主要维度第25-29页
        三、美的审视:唐诗语言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第29-31页
第一章 唐诗的声律第31-54页
    第一节 唐代诗歌声律理论第31-36页
        一、唐前的诗歌声律理论第31-32页
        二、初唐奠定了近体诗声律的基本范式第32-33页
        三、近体诗声律理论的深化与新变第33-34页
        四、唐代诗人对待诗歌声律的态度第34-36页
    第二节 唐代近体诗声律的艺术功能第36-44页
        一、形式的意义第36-39页
        二、秩序的力量第39-40页
        三、情感的增殖第40-44页
    第三节 唐代近体诗的用韵选择第44-54页
        一、唐代用韵与韵书第45-46页
        二、唐代近体诗用韵的选择第46-49页
        三、唐代近体诗用韵选择的主题偏好第49-50页
        四、唐代近体诗韵脚的固化第50-54页
第二章 唐诗的词法第54-89页
    第一节 唐代诗歌词法理论第54-56页
    第二节 唐诗语词的构造第56-61页
        一、意合与诗歌构词第56页
        二、唐诗的四种构词手法第56-61页
    第三节 唐诗语词的选择第61-73页
        一、唐诗语词选择的特点第61-67页
        二、唐诗语词选择角度的变化第67-73页
    第四节 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第73-81页
        一、唐代类书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73-76页
        二、类书与唐诗语汇的选择第76-78页
        三、类书与唐诗语汇的经典化第78-81页
    第五节 唐诗的用典第81-89页
        一、典故与用典第81-82页
        二、唐人对于诗歌用典的态度第82-83页
        三、唐代诗歌用典的艺术取向第83-89页
第三章 唐代的句法第89-119页
    第一节 句法的概念和唐代的诗歌句法理论第89-101页
        一、句法概念及诗歌句法研究的学科守界第89-99页
        二、唐代诗歌句法理论第99-101页
    第二节 对仗是唐诗句法艺术呈现的核心载体第101-109页
        一、对仗的演进及唐诗对仗的特点第101-105页
        二、唐诗对仗句法的范式演变与审美取向第105-109页
    第三节 句法变异与唐诗的艺术呈现第109-119页
        一、语序错综第109-113页
        二、成分阙略第113-119页
第四章 唐诗的章法第119-148页
    第一节 唐代的诗歌章法理论第119-122页
        一、开头第119-120页
        二、布局第120-121页
        三、结尾第121-122页
    第二节 唐诗章法组织的内在机理第122-129页
        一、初唐的惯例第122-124页
        二、以气运诗:关于盛唐经典的形成第124-127页
        三、以意导思:走向宋诗的章法第127-129页
    第三节 “起承转合”的唐代溯源第129-135页
        一、“起承转合”论第129-131页
        二、“起承转合”源于唐代的诗歌理论第131-132页
        三、“起承转合”与唐代律诗创作第132-135页
    第四节 唐代五言律诗意义结构的演进第135-144页
        一、龙朔体第136-137页
        二、神龙体第137-139页
        三、开天体第139-141页
        四、大历体第141-144页
    第五节 “血脉”——关于唐诗章法的理论总结第144-148页
        一、王叡的“血脉”说第144-145页
        二、“血脉”是唐诗章法理论的总结第145-148页
第五章 唐诗的语言风格第148-161页
    第一节 诗歌语言风格与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第148-152页
        一、诗歌语言风格第148-150页
        二、唐代诗歌语言风格理论第150-152页
    第二节 语近情遥:唐诗语言的风格特质第152-156页
        一、语言表述自然天成第152-154页
        二、情感呈现含蓄隽永第154-156页
    第三节 唐代禅学与诗歌语言风格第156-161页
        一、“无相为体”与唐代诗歌语言的“无迹可求”第156-158页
        二、“即心即佛”与唐代诗歌语言的“唯在妙悟”第158-161页
第六章 唐代的诗歌语言批评第161-179页
    第一节 初唐诗学语言意识的自觉第161-170页
        一、语言视域的诗体阐释第162-165页
        二、诗歌语言规律的总结第165-167页
        三、基于语言的诗歌发展史构建第167-170页
    第二节 唐代诗歌语言批评观念的变迁第170-179页
        一、“直置为本”与“立言见志”第170-172页
        二、“兴象”与“作用”第172-176页
        三、“片言可以明百意”与“不着一字”第176-179页
第七章 才与法:关于唐诗语言的辩证思考第179-189页
    第一节 才与法:诗歌语言的两极第179-181页
        一、“才”与“法”第179-180页
        二、“才”“法”之争——关于李杜优劣论第180-181页
    第二节 敛才于法:唐诗的语言哲学第181-189页
        一、“工生于才”:唐人对于才学的推崇第181-183页
        二、“良工用心”:关于唐诗语言的锤炼第183-185页
        三、“敛才于法”:唐诗语言的内在法式第185-189页
第八章 当“形式”成为“主义” ——关于唐诗语言发展的一种思考第189-202页
    第一节 形式与诗歌形式美学第189-191页
        一、诗歌语言形式第189-190页
        二、诗歌形式美学第190-191页
    第二节 唐代诗歌形式的实践第191-202页
        一、初唐诗歌的形式规范第191-193页
        二、盛唐诗歌的形式美学第193-195页
        三、杜甫既是诗歌形式美学的巅峰,也是诗歌形式主义的滥觞第195-196页
        四、中唐诗歌形式的挣扎第196-198页
        五、晚唐诗歌形式的陷阱第198-202页
第九章 唐诗语言艺术的现代启示第202-211页
    第一节 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202-205页
    第二节 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第205-207页
    第三节 意象是诗歌语言组织的中心第207-211页
结语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诗歌终究是语言的艺术第211-213页
参考文献第213-233页
后记第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步行优先的英国城市中心区更新
下一篇:贵州傩文化研究(1368-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