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步行优先的英国城市中心区更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22-30页
    1.1 研究背景第22-23页
        1.1.1 国际背景第22页
        1.1.2 国内背景第22-23页
    1.2 研究意义第23页
        1.2.1 政策意义第23页
        1.2.2 案例意义第23页
        1.2.3 理论意义第23页
        1.2.4 现实意义第23页
    1.3 研究目标第23-24页
        1.3.1 总体目标第23页
        1.3.2 具体目标第23-24页
    1.4 研究对象第24-27页
        1.4.1 相关概念第24页
        1.4.2 研究范围第24-27页
    1.5 研究思路第27-30页
        1.5.1 研究内容第27页
        1.5.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5.3 研究框架第28-3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30-42页
    2.1 英国步行优先理念的发展第30-35页
        2.1.1 理论起源:Home Zone理念的底蕴第30-31页
        2.1.2 理论交流:Traffic Calming理念的引入第31-32页
        2.1.3 地方探索:学者和地方政府的探索第32-33页
        2.1.4 国家探索:政府和全国层面的探索第33-34页
        2.1.5 理论现状:步行优先理念的确立和共识第34-35页
    2.2 近年城市中心区相关研究概况第35-42页
        2.2.1 国外城市中心区相关研究概况第35-38页
        2.2.2 国内城市中心区相关研究概况第38-41页
        2.2.3 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英国城市中心区步行化更新趋势第42-58页
    3.1 总体阶段:从车行优先向步行优先的转化第42-43页
        3.1.1 第一阶段:车行框架阶段(1920年代以前)第42-43页
        3.1.2 第二阶段:车行外迁阶段(1930-1960年代)第43页
        3.1.3 第三阶段:步行核心阶段(1970年代至今)第43页
    3.2 空间趋势:城市核心道路的步行化第43-49页
        3.2.1 核心道路步行化的基本过程第45-48页
        3.2.2 核心道路步行化的进展现状第48页
        3.2.3 核心道路步行化的总体趋势第48-49页
    3.3 总量趋势:步行道限行道总量稳步增多第49-54页
        3.3.1 步行道的出现时间第49-50页
        3.3.2 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第50页
        3.3.3 英国总体增长趋势第50-51页
        3.3.4 各城市的增长趋势第51-54页
    3.4 类型趋势:限行道的丰富和广泛应用第54-56页
        3.4.1 限行道的含义第54页
        3.4.2 限行道的作用第54页
        3.4.3 限行道的类型第54-56页
    3.5 小结第56-58页
第4章 基于FLD法的英国城市中心区更新趋势分析第58-76页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58-61页
        4.1.1 研究方法:首创FLD分析法第58-59页
        4.1.2 研究对象第59页
        4.1.3 研究平台第59-60页
        4.1.4 研究框架第60-61页
    4.2 研究步骤第61-69页
        4.2.1 阶段划分第61-62页
        4.2.2 地图转译第62-64页
        4.2.3 选择度分析第64-66页
        4.2.4 散点图分析第66-67页
        4.2.5 分离度分析第67-69页
        4.2.6 多阶段分析第69页
        4.2.7 多城市分析第69页
    4.3 研究结果第69-75页
        4.3.1 选择度分析结果第69页
        4.3.2 散点图分析结果第69页
        4.3.3 分离度分析结果第69页
        4.3.4 多阶段分析结果第69-75页
    4.4 研究结论第75-76页
        4.4.1 结论一:中心区分离度普遍增长第75页
        4.4.2 结论二:中心区步行的原址发展第75页
        4.4.3 结论三,中心区车行的逐步外迁第75页
        4.4.4 趋势中的特例及含义第75页
        4.4.5 结语第75-76页
第5章 步行优先的英国城市中心区空间结构模式第76-100页
    5.1 步行体系的核心地位第78-82页
        5.1.1 空间核心第78页
        5.1.2 发展核心第78-79页
        5.1.3 交通核心第79页
        5.1.4 功能核心第79-82页
    5.2 车行交通的环路结构第82-86页
        5.2.1 空间模式第82-84页
        5.2.2 作用机制第84页
        5.2.3 缓冲区第84-85页
        5.2.4 停车场第85-86页
    5.3 环路结构的空间尺度第86-90页
        5.3.1 统计方法第86页
        5.3.2 统计结果第86-88页
        5.3.3 结论分析第88-90页
    5.4 公共交通的组织方式第90-94页
        5.4.1 便捷的中心区对外联系第90页
        5.4.2 公交环的高效换乘模式第90页
        5.4.3 公交优先的空间布局第90-94页
    5.5 英国模式空间结构的代表案例第94-100页
        5.5.1 典型结构案例:Derby第94-95页
        5.5.2 环形路网案例:Coventry第95-96页
        5.5.3 矩形路网案例:Liverpool第96-97页
        5.5.4 组合路网案例:Nottingham第97-98页
        5.5.5 多环变形案例:Leeds第98-100页
第6章 英国城市中心区更新途径第100-126页
    6.1 逐步扩大式第101-108页
        6.1.1 第一阶段:车行中心阶段第101-102页
        6.1.2 第二阶段:环路形成阶段第102-103页
        6.1.3 第三阶段:中心扩展阶段第103-104页
        6.1.4 第四阶段:环路扩展阶段第104-105页
        6.1.5 逐步扩大式演化途径的城市中心区第105-108页
    6.2 一步到位式第108-114页
        6.2.1 第一阶段:车行中心阶段第108-109页
        6.2.2 第二阶段:环路修建阶段第109-110页
        6.2.3 第三阶段:内环过渡阶段第110-111页
        6.2.4 第四阶段:步行核心阶段第111-113页
        6.2.5 一步到位式演化途径的城市中心区第113-114页
    6.3 远期规划式第114-120页
        6.3.1 第一阶段:车行中心阶段第114-115页
        6.3.2 第二阶段:环路形成阶段第115-117页
        6.3.3 第三阶段:内部优化阶段第117-119页
        6.3.4 远期规划式演化途径的城市中心区第119-120页
    6.4 几种不常见的演化现象及解析第120-124页
        6.4.1 演化途径:Birmingham一步到位式向逐步扩大式的转化第120页
        6.4.2 环路尺度:Bristol车行环的缩小第120-122页
        6.4.3 环路形态:Edinburgh双环式向单环式的转化第122-124页
    6.5 小结第124-126页
        6.5.1 殊途同归第124页
        6.5.2 车行环与核心功能区的协同发展第124页
        6.5.3 改变道路性质的普遍手法第124页
        6.5.4 适应性比较第124-126页
第7章 建筑街区一体化的步行体系规划第126-144页
    7.1 Liverpool城市中心区案例第127-133页
        7.1.1 Liverpool One的更新历程第127页
        7.1.2 建筑内外一体化的步行体系第127-131页
        7.1.3 产权内外一体化的停车空间规划第131-133页
    7.2 Leeds城市中心区案例第133-138页
        7.2.1 Trinity Leeds的更新历程第133-134页
        7.2.2 建筑内外一体化的步行体系第134-135页
        7.2.3 平面直通连续的步行网络第135-138页
    7.3 Cardiff城市中心区案例第138-142页
        7.3.1 St David's Centre的更新历程第138-139页
        7.3.2 建筑内外一体化的步行体系第139-140页
        7.3.3 拱廊之城第140-142页
    7.4 经验总结第142-144页
        7.4.1 步行体系打破产权边界第142页
        7.4.2 步行体系的平整性原则第142页
        7.4.3 步行体系的顺畅性原则第142页
        7.4.4 步行体系的连续性原则第142-144页
第8章 步行优先的细部空间优化——以London Oxford Circus为例第144-160页
    8.1 案例概况第144-146页
        8.1.1 区位第144-145页
        8.1.2 概况第145-146页
    8.2 主要问题第146-148页
        8.2.1 步行空间总量不足第146页
        8.2.2 行人安全难以保障第146-147页
        8.2.3 步行流线不够便捷第147页
        8.2.4 行人之间相互干扰第147-148页
        8.2.5 城市家具占用空间第148页
        8.2.6 步行环境品质不高第148页
    8.3 改造策略第148-151页
        8.3.1 ORB行动规划第148-151页
        8.3.2 增加步行面积第151页
        8.3.3 优化步行流线第151页
        8.3.4 保护行人安全第151页
        8.3.5 重塑步行景观第151页
        8.3.6 改善公交体系第151页
        8.3.7 限制汽车通行第151页
    8.4 X型人行横道的应用第151-155页
        8.4.1 X型人行横道第151-153页
        8.4.2 步行流线优化第153页
        8.4.3 过街距离缩短第153-154页
        8.4.4 空间利用率高第154页
        8.4.5 步行更加安全第154-155页
    8.5 改造经验总结第155-160页
        8.5.1 步行优先的空间分配第156-157页
        8.5.2 公交体系的支撑作用第157-158页
        8.5.3 细致入微的设计深度第158-160页
第9章 典型案例:步行优先的英国伯明翰城市中心区更新第160-180页
    9.1 引言第160-162页
    9.2 步行优先的空间结构演化第162-165页
        9.2.1 空间结构的演化阶段第162-163页
        9.2.2 步行优先的演化特征第163-165页
    9.3 步行优先的空间布局方式第165-175页
        9.3.1 以步行系统为核心,构建空间框架第165-166页
        9.3.2 以环路结构为依托,实现人车分流第166-168页
        9.3.3 以路权设计为手段,保障公交优先第168-170页
        9.3.4 以步行优先为原则,进行空间分配第170-175页
    9.4 步行优先的城市规划展望第175-179页
        9.4.1 制定法定政策,保障步行的优先发展第175页
        9.4.2 明确空间结构,构建发达的步行网络第175-176页
        9.4.3 细化节点设计,塑造杰出的步行空间第176-179页
    9.5 结语第179-180页
第10章 经验借鉴:步行优先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区空间再分配第180-188页
    10.1 以人为本的人车空间分配第180-181页
        10.1.1 以人为本的二维解析第180-181页
        10.1.2 人车空间与社会公平第181页
        10.1.3 人车空间与人本价值第181页
        10.1.4 城市应是“人的空间”而非“车的空间”第181页
    10.2 人车空间分配失衡及其引发的城市问题第181-183页
        10.2.1 土地分配结构不均衡第181-182页
        10.2.2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第182页
        10.2.3 社会公平结构被忽视第182页
        10.2.4 交通拥堵的恶性循环第182-183页
    10.3 人车空间分配失衡现象的成因第183-184页
        10.3.1 对车的重视和对人的忽视第183页
        10.3.2 交通问题的成因认识不清第183页
        10.3.3 解决交通问题的手段不足第183-184页
    10.4 步行优先以人为本空间再分配的时代契机第184-185页
        10.4.1 存量规划:提升品质的发展方向和优化结构的工作方法第184页
        10.4.2 供给侧改革:以人为本的空间品质提升成为必然第184页
        10.4.3 打开围墙:带来宝贵的线性存量空间资源第184页
        10.4.4 可持续发展:绿色出行和慢行优先成为广泛共识第184-185页
    10.5 步行优先的空间再分配策略第185-186页
        10.5.1 控制路面总量第185页
        10.5.2 优化城市结构第185-186页
        10.5.3 减少出行需求第186页
        10.5.4 深化理论研究第186页
    10.6 小结第186-188页
第11章 结论及展望第188-194页
    11.1 主要结论第188-191页
        11.1.1 步行优先的政策理念发展趋势第189页
        11.1.2 步行优先的总体空间更新趋势第189页
        11.1.3 人车分离的空间结构更新趋势第189页
        11.1.4 步行优先的空间结构英国模式第189-190页
        11.1.5 英国空间模式的三种形成途径第190页
        11.1.6 步行优先的建筑街区一体化规划方法第190页
        11.1.7 步行优先的细部空间优化方法第190-191页
        11.1.8 步行优先的伯明翰典型案例介绍第191页
        11.1.9 步行优先视角下中国的不足与对策第191页
    11.2 主要创新点第191页
        11.2.1 新资料第191页
        11.2.2 新方法第191页
        11.2.3 新成果第191页
    11.3 应用价值第191-192页
    11.4 不足与展望第192-194页
        11.4.1 不足第192页
        11.4.2 展望第192-194页
致谢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18页
附录A 英国21个城市中心区FLD分析的结果第218-240页
附录B 步行优先的南京河西中心区更新策略第240-244页
附录C 步行优先的蚌埠西部中心区更新规划第244-248页
作者简介第248-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湿交替下水泥基材料表层氯离子富集现象及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唐诗语言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