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页 |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清光绪前的《宿州志》纂修概况 | 第12-27页 |
第一节 明以前宿州在地理总志中的记载 | 第12-14页 |
一、《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宿州的记载 | 第12-13页 |
二、《太平寰宇记》中关于宿州的记载 | 第13页 |
三、《元一统志》中关于宿州的记载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明代《宿州志》简况 | 第14-20页 |
一、《(永乐)宿州志》 | 第14-15页 |
二、《(景泰)宿州志》 | 第15页 |
三、《(弘治)直隶凤阳府宿州志》 | 第15-16页 |
四、《(嘉靖)宿州志》 | 第16-18页 |
五、《(万历)宿州志》 | 第18-20页 |
六、《(崇祯)宿州志稿》 | 第20页 |
第三节 清光绪前《宿州志》简况 | 第20-26页 |
一、《(康熙)宿州志》 | 第21-22页 |
二、《(乾隆)宿州志》 | 第22-23页 |
三、《(道光)宿州志》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光绪)宿州志》的纂修与体例 | 第27-51页 |
第一节 《(光绪)宿州志》的纂修 | 第27-30页 |
一、《(光绪)宿州志》的修志动机与设局筹款 | 第27-28页 |
二、《(光绪)宿州志》的组织机构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光绪)宿州志》的体例 | 第30-33页 |
一、《(光绪)宿州志》的凡例 | 第30-31页 |
二、《(光绪)宿州志》的纲目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光绪)宿州志》的内容分析 | 第33-47页 |
一、《<宿州志>全图》 | 第33-35页 |
二、《皇言纪》 | 第35页 |
三、《舆地志》 | 第35-36页 |
四、《水利志》 | 第36-37页 |
五、《食货志》 | 第37-38页 |
六、《学校志》 | 第38-39页 |
七、《武备志》 | 第39-41页 |
八、《官爵志》 | 第41-42页 |
九、《选举志》 | 第42-44页 |
十、《人物志》与《列女志》 | 第44-45页 |
十一、《艺文志》与《杂志》 | 第45-47页 |
第四节 关于《(光绪)宿州志》的两个问题 | 第47-50页 |
一、《(光绪)宿州志》的续旧与创新 | 第47-48页 |
二、《(光绪)宿州志》的断限问题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光绪)宿州志》的学术价值 | 第51-65页 |
第一节 《(光绪)宿州志》的史料价值 | 第51-59页 |
一、地理方面的史料 | 第51-54页 |
二、经济方面的史料 | 第54-58页 |
三、军事方面的史料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从“按语”看《(光绪)宿州志》的文献学价值 | 第59-64页 |
一、补充说明 | 第60-62页 |
二、考证 | 第62-63页 |
三、备异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光绪)宿州志》的补、校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官爵志·职官》补遗 | 第65-75页 |
第二节 《舆地志·沿革》校勘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