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 第14-26页 |
2.1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20页 |
2.1.1 工业布局理论概述 | 第14-17页 |
2.1.2 工业布局形成原因概述 | 第17-18页 |
2.1.3 工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 | 第18-20页 |
2.1.4 工业布局合理性评价研究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综述 | 第20-24页 |
2.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2.2 空间计量经济 | 第21-23页 |
2.2.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3-24页 |
2.3 综述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西北地区工业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6-34页 |
3.1 西北地区工业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3.1.1 产业结构 | 第26-27页 |
3.1.2 工业类型 | 第27页 |
3.1.3 工业规模 | 第27-28页 |
3.2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形成原因分析 | 第28-34页 |
3.2.1 资源禀赋决定了工业布局的选择条件 | 第28-30页 |
3.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工业发展条件 | 第30-31页 |
3.2.3 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程度影响了工业布局 | 第31-32页 |
3.2.4 政府政策诱导了工业布局的走向条件 | 第32-34页 |
第4章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及形成因素分析 | 第34-48页 |
4.1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分析 | 第34-37页 |
4.1.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第34-35页 |
4.1.2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分析 | 第35-37页 |
4.2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中的空间关联性分析 | 第37-41页 |
4.2.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4.2.2 工业总产值份额全局Moran’sI与空间集聚度分析 | 第38-41页 |
4.3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因素计量分析 | 第41-46页 |
4.3.1 变量因素的选取 | 第41-44页 |
4.3.2 计量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3.3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因素综合分析 | 第45-46页 |
4.4 本章研究结果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合理性分析 | 第48-61页 |
5.1 合理性评价内涵 | 第48-49页 |
5.2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合理性因素的选取 | 第49-51页 |
5.2.1 合理性评价因素选取原则 | 第49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9-51页 |
5.3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 第51页 |
5.3.1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5.3.2 数据来源说明 | 第51页 |
5.4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合理性评价 | 第51-59页 |
5.4.1 模型的建立和测算 | 第51-57页 |
5.4.2 工业布局合理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5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演变趋势合理性分析 | 第59-60页 |
5.6 本章研究结果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优化建议 | 第61-66页 |
6.1 西北地区未来工业布局格局设想 | 第61-63页 |
6.1.1 西安——榆林为核心增长极的格局 | 第61-62页 |
6.1.2 推进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核心增长区向西北辐射功能 | 第62-63页 |
6.2 西北地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建议 | 第63-66页 |
6.2.1 优化重点地区,缩小地区差距 | 第63页 |
6.2.2 加大政府支出,加强宏观调控 | 第63-64页 |
6.2.3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化水平 | 第64-65页 |
6.2.4 依托资源优势,主抓重点产业 | 第65-6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结论 | 第66-67页 |
7.2 进一步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81页 |
附表1 2006-2015年西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份额表 | 第74-76页 |
附表2 2015年西北地区工业布局形成因素数据表 | 第76-79页 |
附表3 2015年西北地区布局合理性因素数据表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