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1.1.1 教育实习,课堂观摩,引发兴趣 | 第12页 |
1.1.2 对合作学习现状的反思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5.2 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1.5.3 课堂观察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师友互助式学习的内涵分析与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内涵分析 | 第19-22页 |
2.1.1 师友互助 | 第19页 |
2.1.2 师友互助式学习 | 第19-20页 |
2.1.3 师友互助式学习与合作学习 | 第20-21页 |
2.1.4 师友互助式学习与同伴互助学习 | 第21-22页 |
2.1.5 初中生物学科的师友互助式学习 | 第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23页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3页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 | 第25-38页 |
3.1 烟台第五中学师友互助式素养课堂简介 | 第25页 |
3.2 实施对象 | 第25页 |
3.3 实施时间 | 第25页 |
3.4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生物学科的实施过程 | 第25-32页 |
3.4.1 生物学科师友组合的建设 | 第25-27页 |
3.4.2 生物学科师友互助式学习的实施原则 | 第27-29页 |
3.4.3 生物学科师友互助式学习的实施流程 | 第29-31页 |
3.4.4 生物学科师友互助式学习的评价方式 | 第31-32页 |
3.5 师友互助式初中生物学课堂个案展示 | 第32-38页 |
3.5.1 初中生物学新授课教学片段展示 | 第32-35页 |
3.5.2 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片段展示 | 第35-38页 |
第4章 师友互助式学习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38-59页 |
4.1 实施效果检验方法 | 第38-40页 |
4.1.1 前测与后测的设计 | 第38-39页 |
4.1.2 测量方法 | 第39-40页 |
4.2 实验结果与实施效果分析 | 第40-54页 |
4.2.1 实施对学生初中生物学学习兴趣、态度与主动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4.2.2 实施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影响 | 第46-54页 |
4.3 对实施效果的反思 | 第54-56页 |
4.3.1 实施层面 | 第54-55页 |
4.3.2 教师引导层面 | 第55-56页 |
4.3.3 效果层面 | 第56页 |
4.4 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 第56-59页 |
4.4.1 分层设置自主学习问题,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 第56-57页 |
4.4.2 灵活运用评价机制,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 | 第57页 |
4.4.3 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增强学习的自律性 | 第57-58页 |
4.4.4 灵活运用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师友角色 | 第58-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5.2.1 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的师友互助式学习 | 第60页 |
5.2.2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新型师友互助式学习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 第64-67页 |
附录B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