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及其区域整合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1页
    1.2 相关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1 经济联系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区域整合研究进展第12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5页
        1.3.1 论文内容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 研究方法和资料获取第15-16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页
        1.4.2 资料获取第15-16页
2 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第16-19页
    2.1 基础理论第16-17页
        2.1.1 中心地理论第16页
        2.1.2 增长极理论第16-17页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17页
        2.1.4 点轴开发理论第17页
    2.2 相关概念第17-19页
        2.2.1 经济联系第17页
        2.2.2 区域整合第17-18页
        2.2.3 城市群第18-19页
3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概况第19-25页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概况第19页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现状第19-21页
        3.2.1 武汉城市圈第20页
        3.2.2 长株潭城市群第20-21页
        3.2.3 环鄱阳湖城市群第21页
    3.3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第21-24页
        3.3.1 经济总量对比分析第21-22页
        3.3.2 人口总量对比分析第22-23页
        3.3.3 人均经济占有量对比分析第23-24页
    3.4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动力机制第24-25页
        3.4.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背景第24页
        3.4.2 中部崛起的战略契机第24页
        3.4.3 基础设施和发展基础的日益完善第24-25页
4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分析第25-54页
    4.1 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分析第25-42页
        4.1.1 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模型第25-26页
        4.1.2 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数据来源第26页
        4.1.3 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测度结果分析第26-42页
    4.2 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测度分析第42-50页
        4.2.1 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测度模型第42页
        4.2.2 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测度数据来源第42-43页
        4.2.3 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测度结果分析第43-47页
        4.2.4 城市群经济区位度测度分析第47-50页
    4.3 城市群经济联系结构特征分析第50-54页
        4.3.1 城市群经济联系结构测度模型第50页
        4.3.2 城市群经济联系结构测度数据来源第50-51页
        4.3.3 城市群经济联系结构测度结果分析第51-54页
5 基于经济联系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整合分析第54-57页
    5.1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区域整合分析第54-55页
        5.1.1 提升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增强各外向行业的区位商第54页
        5.1.2 提升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第54页
        5.1.3 提高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增强各市的城市功能效率第54页
        5.1.4 制定跨区域发展政策,加强城市间资源与条件的合作交流,增强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第54-55页
    5.2 基于经济联系方向的区域整合分析第55-56页
        5.2.1 加大交通投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加强城市群各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第55页
        5.2.2 加强对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方向的政策引导,合理布置城市规划46第55页
        5.2.3 加强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建设,增强高等经济区位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第55-56页
    5.3 基于经济联系结构的区域整合分析第56-57页
        5.3.1 加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的外向服务功能第56页
        5.3.2 促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与外向服务功能的共同提升,努力优化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第56-5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7-60页
    6.1 主要结论第57-59页
    6.2 展望与不足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第64-73页
致谢第73-74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互联环境下携号转网对电信运营商竞争影响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基于用户需求的档案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