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论文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2-14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2章 携号转网政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27页 |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2.3 博弈理论综述 | 第20-27页 |
| 2.3.1 古诺竞争模型 | 第21-22页 |
| 2.3.2 斯达克伯格竞争模型 | 第22-23页 |
| 2.3.3 伯川德竞争模型 | 第23-25页 |
| 2.3.4 Hotelling模型 | 第25-27页 |
| 第3章 携号转网政策及移动互联发展影响概述 | 第27-40页 |
| 3.1 中国移动通信信市场发展历程概述 | 第27-30页 |
| 3.2 中国携号转网政策概述 | 第30-33页 |
| 3.2.1 携号转网政策概述 | 第30-32页 |
| 3.2.2 携号转网政策意义 | 第32-33页 |
| 3.3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及影响分析 | 第33-39页 |
| 3.3.1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 | 第33-35页 |
| 3.3.2 移动互联网对通信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的影响 | 第35-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携号转网政策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短期效应 | 第40-52页 |
| 4.1 携号转网的基本模型 | 第42-47页 |
| 4.1.1 模型构建 | 第42-45页 |
| 4.1.2 基本模型求解 | 第45-46页 |
| 4.1.3 均衡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 4.2 携号转网政策短期效应分析 | 第47-51页 |
| 4.2.1 携号转网实施后模型求解 | 第48-49页 |
| 4.2.2 携号转网实施初期均衡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携号转网政策对电信运营商合谋的影响分析 | 第52-69页 |
| 5.1 模型假设 | 第53-55页 |
| 5.2 电信运营商之间竞争模型构建 | 第55-63页 |
| 5.2.1 电信运营商彼此独立决策下的利润分析 | 第55-57页 |
| 5.2.2 电信运营商存在合谋时的利润分析 | 第57-59页 |
| 5.2.3 一方背叛合谋时的利润分析 | 第59-61页 |
| 5.2.4 双方坚持合谋时的激励条件 | 第61-63页 |
| 5.3 携号转网政策对于运营商合谋的影响 | 第63-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6章 携号转网政策对我国通信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影响 | 第69-86页 |
| 6.1 模型定义与假设 | 第70-74页 |
| 6.1.1 转换成本定义 | 第70-71页 |
| 6.1.2 模型假设 | 第71-74页 |
| 6.2 移动通信纵向产业链各参与者之间竞合模型 | 第74-79页 |
| 6.2.1 产业链各参与者各自单独决策 | 第74-76页 |
| 6.2.2 产业链部分参与者结盟 | 第76-79页 |
| 6.2.3 产业链全部参与者结盟 | 第79页 |
| 6.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79-85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 7.2 政策建议 | 第87-88页 |
| 7.3 展望和不足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