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高压电站自动并车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船舶电站并车装置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并车装置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2.2 并车装置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2章 船舶高压电站自动并车原理 | 第13-28页 |
2.1 船舶高压电站自动化介绍 | 第13-15页 |
2.2 船舶同步发电机并车重要性及手动并车弊端 | 第15-16页 |
2.3 自动并车方式 | 第16-17页 |
2.3.1 自同步并车 | 第17页 |
2.3.2 准同步并车 | 第17页 |
2.4 准同步自动并车的原理 | 第17-19页 |
2.5 准同步并车条件分析 | 第19-27页 |
2.5.1 并车条件对冲击电流的影响 | 第19-20页 |
2.5.2 并车条件对脉动电压的影响 | 第20-26页 |
2.5.3 准同步并车条件的意义 | 第26-27页 |
2.6 自动并车装置介绍及分类 | 第2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船舶高压电站自动并车装置的硬件设计 | 第28-40页 |
3.1 自动控制系统构成及硬件环境 | 第28-30页 |
3.1.1 自动控制系统构成 | 第28-30页 |
3.1.2 硬件选择 | 第30页 |
3.2 PLC硬件组态 | 第30-31页 |
3.3 PLC的输入输出接口分配 | 第31-33页 |
3.5 自动并车装置硬件设计组成部分 | 第33-35页 |
3.6 准同步并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 | 第35-39页 |
3.6.1 电压信号的检测与处理 | 第35-36页 |
3.6.2 频率差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6-37页 |
3.6.3 相位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 第37-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船舶高压电站自动并车装置软件设计 | 第40-49页 |
4.1 软件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 | 第40-41页 |
4.1.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第40-41页 |
4.1.2 S7-1200编程语言 | 第41页 |
4.2 自动准同步并车软件设计 | 第41-48页 |
4.2.1 接口通道实现 | 第41页 |
4.2.2 并车主程序设计 | 第41-43页 |
4.2.3 频率差调整子程序设计 | 第43-44页 |
4.2.4 恒定超前时间检测子程序 | 第44-45页 |
4.2.5 恒定超前时间计算及并联运行子程序设计 | 第45-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船舶高压自动并车实验与系统分析 | 第49-60页 |
5.1 实验平台简介及系统连接 | 第49-51页 |
5.2 技术环节设计与实现 | 第51-54页 |
5.2.1 高速计数器简介与组态 | 第51-53页 |
5.2.2 脉冲时钟信号的产生 | 第53-54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页 |
5.4 自动并车精度分析 | 第54-55页 |
5.5 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55-58页 |
5.5.1 硬件电磁兼容设计 | 第56-57页 |
5.5.2 利用软件实现系统保护设计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