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土体一维动力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4-34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4-19页 |
2.2.1 等效线性化方法 | 第14-16页 |
2.2.2 时域积分方法 | 第16-19页 |
2.3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构造方法 | 第19-29页 |
2.3.1 经验构造法 | 第19-24页 |
2.3.2 物理力学模型构造法 | 第24-29页 |
2.4 基于“阻尼拟合”的修正本构模型 | 第29-32页 |
2.4.1 基于双曲线模型的修正模型 | 第29-30页 |
2.4.2“阻尼比退化系数”修正模型 | 第30页 |
2.4.3“动态骨架曲线”模型 | 第30-31页 |
2.4.4 基于Ramberg-Osgood模型的修正模型 | 第31-32页 |
2.5 结语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修正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 第34-39页 |
3.2.1 骨架曲线的构造 | 第34-36页 |
3.2.2 滞回曲线的构造 | 第36-38页 |
3.2.3 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表达式 | 第38-39页 |
3.2.4 UE土体动力本构模型的特点 | 第39页 |
3.3 修正UE土体本构模型 | 第39-45页 |
3.3.1 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 | 第39-41页 |
3.3.2 非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 | 第41-43页 |
3.3.3 修正UE模型的曲线形状特点 | 第43-44页 |
3.3.4 对比原UE模型的修正效果 | 第44-45页 |
3.4 对修正UE土体本构模型的探讨 | 第45-51页 |
3.4.1 修正UE模型参数变化规律 | 第46-49页 |
3.4.2 变参模型对比 | 第49-51页 |
3.4.3 模型计算中的精度问题 | 第51页 |
3.5 结语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基于响嘡强震记录NDSOIL-1D程序检验 | 第54-92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NDSOIL-1D程序简述 | 第55-58页 |
4.2.1 多次透射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4.2.2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 第56-58页 |
4.3 响嘡三维台阵的强震记录检验 | 第58-89页 |
4.3.1 响嘡台阵基本情况 | 第58-59页 |
4.3.2 响嘡台阵3号测井场地剖面资料 | 第59-61页 |
4.3.3 响嘡3号测井地震动输入的确定 | 第61-63页 |
4.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3-89页 |
4.4 结语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基于日本强震记录的NDSOIL-1D程序检验 | 第92-130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日本KIK-NET地震台网数据资料 | 第92-93页 |
5.3 基于日本GIFH23台站场地强震观测资料的验证 | 第93-110页 |
5.3.1 GIFH23台阵相关资料 | 第94-97页 |
5.3.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7-110页 |
5.4 基于日本IBRH11台站场地强震观测对资料的验证 | 第110-128页 |
5.4.1 IBRH11台阵相关资料 | 第110-113页 |
5.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3-128页 |
5.5 结语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30-131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4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