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问题产生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对产业生态化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对资源型产业优化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评述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及方法思路 | 第15-18页 |
1.3.1 本文将要侧重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本文的整体结构及框架 | 第16页 |
1.3.3 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第2章 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产业生态化与产业组织理论 | 第18-20页 |
2.1.1 产业生态化理论 | 第18-19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 | 第19页 |
2.1.3 产业组织生态化理论 | 第19-20页 |
2.2 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 | 第20-22页 |
2.2.1 自组织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他组织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自组织与他组织理论的联系 | 第22页 |
2.3 资源型产业的定义及其发展 | 第22-25页 |
2.3.1 资源型产业的定义 | 第23页 |
2.3.2 资源型产业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3 资源型产业的发展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46页 |
3.1 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 | 第26-33页 |
3.1.1 资源型产业在贵州省的种类分布状况 | 第26-28页 |
3.1.2 资源型产业在环境保护中的污染情况 | 第28-31页 |
3.1.3 资源型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 第31-33页 |
3.2 对贵州资源型产业的计量分析 | 第33-41页 |
3.2.1 对资源投入产出的计量分析 | 第33-36页 |
3.2.2 对环境污染影响的计量分析 | 第36-39页 |
3.2.3 对人.就业带动的计量分析 | 第39-41页 |
3.3 贵州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3.3.1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第41-43页 |
3.3.2 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 第43-44页 |
3.3.3 社会带动效用乏力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第4章 对贵州资源型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是必由之路 | 第46-54页 |
4.1 生态化改造对贵州资源型产业的作用和意义 | 第46-49页 |
4.1.1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 第46-47页 |
4.1.2 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 第47-48页 |
4.1.3 提高产业的社会效益,增加对社会福利的贡献 | 第48-49页 |
4.2 通过产业组织优化来实现资源型产业生态化 | 第49-52页 |
4.2.1 实现资源型产业生产组织低能耗生产 | 第49-50页 |
4.2.2 推进资源型产业市场组织绿色化营销 | 第50-51页 |
4.2.3 落实资源型产业管理组织低碳化管理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对贵州资源型产业组织生态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 第54-69页 |
5.1 重整资源型产业组织价值链,提高资源型产业经济效益 | 第54-58页 |
5.1.1 重整资源投入体系,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 第54-55页 |
5.1.2 重整生产协作体系,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 第55-57页 |
5.1.3 重整产品销售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增值 | 第57-58页 |
5.2 重整资源型产业组织生态链,扩大资源型产业生态效益 | 第58-63页 |
5.2.1 生产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生产生态效益 | 第59-60页 |
5.2.2 市场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市场生态效益 | 第60-62页 |
5.2.3 管理组织生态化重构,提高产业管理生态效益 | 第62-63页 |
5.3 整合产业价值链与生态链,构建资源循环产业集群 | 第63-68页 |
5.3.1 整合价值链与生态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 第63-65页 |
5.3.2 借助自组织与他组织,构建产业价值生态网 | 第65-66页 |
5.3.3 融合价值网与生态网,形成高效的循环集群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3页 |
6.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 第69-70页 |
6.1.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69页 |
6.1.2 取得的成果与结论 | 第69-70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和意义 | 第70-71页 |
6.2.1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70页 |
6.2.2 研究成果的价值及意义 | 第70-71页 |
6.3 进一步地研究与展望 | 第71-73页 |
6.3.1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71页 |
6.3.2 进一步的发展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