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金属纳米颗粒飞秒激光连接作用机理及物理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纳米颗粒的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2.1 纳米颗粒的特点 | 第14-15页 |
1.2.2 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2.3 纳米颗粒连接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纳米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纳米合金的分类 | 第18-19页 |
1.3.2 纳米合金的合成方法 | 第19-21页 |
1.4 飞秒激光与物质的作用 | 第21-26页 |
1.4.1 飞秒激光与纳米材料的作用 | 第21-24页 |
1.4.2 飞秒激光引起材料烧蚀 | 第24-26页 |
1.4.3 飞秒激光纳米连接技术 | 第26页 |
1.5 纳米合金的应用 | 第26-28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试验条件及方法 | 第30-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2 试验设备 | 第31-33页 |
2.3 纳米颗粒沉积和连接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2.4 微观分析与性能检测 | 第34-35页 |
2.4.1 微观组织分析 | 第34页 |
2.4.2 光学性能检测 | 第34-35页 |
2.5 数值模拟方法 | 第35-36页 |
2.5.1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5页 |
2.5.2 FDTD模拟 | 第35页 |
2.5.3 COMSOL模拟 | 第35-36页 |
第3章 飞秒激光与金属作用的研究 | 第36-59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飞秒激光引起金属烧蚀 | 第36-44页 |
3.2.1 飞秒激光能量对金属烧蚀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2 飞秒激光作用时间对烧蚀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真空度对金属烧蚀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4 飞秒激光对金属微米线的烧蚀 | 第41-44页 |
3.3 飞秒激光与金属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 | 第44-55页 |
3.3.1 飞秒激光对硅片上的纳米颗粒的作用 | 第44-52页 |
3.3.2 飞秒激光对碳膜上的纳米颗粒的作用 | 第52-53页 |
3.3.3 真空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沉积后金属纳米颗粒的形貌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飞秒激光连接可混溶金属纳米颗粒 | 第59-80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飞秒激光连接Al-Fe纳米颗粒 | 第59-75页 |
4.2.1 Al-Fe连接概况 | 第59-60页 |
4.2.2 Al-Fe纳米颗粒的沉积 | 第60-62页 |
4.2.3 Al-Fe纳米颗粒的连接 | 第62-75页 |
4.3 飞秒激光连接无限固溶体金属纳米颗粒 | 第75-79页 |
4.3.1 Cu-Ni纳米颗粒的连接 | 第75-78页 |
4.3.2 Fe-Cr纳米颗粒的连接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飞秒激光连接难混溶金属纳米颗粒 | 第80-100页 |
5.1 引言 | 第80页 |
5.2 飞秒激光连接Ag-Ni纳米颗粒 | 第80-92页 |
5.2.1 Ag-Ni合金体系概况 | 第80-81页 |
5.2.2 Ag-Ni纳米颗粒的沉积 | 第81-83页 |
5.2.3 Ag-Ni纳米颗粒的连接 | 第83-92页 |
5.3 飞秒激光连接Ag-Fe纳米颗粒 | 第92-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飞秒激光合成纳米合金颗粒的性能研究 | 第100-114页 |
6.1 引言 | 第100页 |
6.2 Ag-Ni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 | 第100-102页 |
6.3 Ag-Fe纳米合金颗粒的光学性能 | 第102-107页 |
6.4 Ag-Au纳米合金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第107-11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4-115页 |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历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