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概况论文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0页
    1.1 研究缘起第10-13页
        1.1.1 重视教育质量发展第10-11页
        1.1.2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第11-12页
        1.1.3 国内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诉求第12页
        1.1.4 借鉴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经验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2页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25页
    1.4 研究设计第25-28页
        1.4.1 研究问题第25页
        1.4.2 研究预设第25-26页
        1.4.3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4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8-30页
        1.5.1 实证角度剖析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28页
        1.5.2 从理论上解读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特征第28-29页
        1.5.3 凝练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精髓第29页
        1.5.4 尝试构建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第29-30页
第二章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回顾第30-44页
    2.1 德国职业学校体系的概况第30-37页
        2.1.1 德国职业学校体系的演变第30-32页
        2.1.2 德国职业学校体系的现状第32-37页
    2.2 工作世界的嬗变第37-39页
        2.2.1 技术的革新第37页
        2.2.2 劳动组织的转变第37-38页
        2.2.3 职业流变及人力资本构成的变化第38页
        2.2.4 职业观念的渗透第38-39页
    2.3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递演第39-43页
        2.3.1 酝酿与构想:萌芽阶段第39-40页
        2.3.2 探索与实践:形成阶段第40-41页
        2.3.3 总结与反思:发展阶段第41-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分析第44-69页
    3.1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成第44-50页
        3.1.1 保障主体第44-46页
        3.1.2 保障客体第46-47页
        3.1.3 工具与技术第47-49页
        3.1.4 质量标准与质量判断依据第49-50页
    3.2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体制与机制第50-54页
        3.2.1 价值取向引导第50-51页
        3.2.2 目标选择第51页
        3.2.3 体制建设第51-52页
        3.2.4 保障机制第52-54页
    3.3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成本第54-55页
        3.3.1 经济成本第54-55页
        3.3.2 社会成本第55页
    3.4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典型模式分析第55-67页
        3.4.1 ISO 9001 模式第55-58页
        3.4.2 EFQM 模式第58-61页
        3.4.3 Q2E 模式第61-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个案研究—德国巴符州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实践过程第69-83页
    4.1 研究目的与问题第69页
    4.2 研究方法第69-70页
    4.3 研究总体与样本第70-71页
        4.3.1 研究总体第70页
        4.3.2 研究样本第70-71页
    4.4 研究方案第71-76页
        4.4.1 评价理念第71-72页
        4.4.2 评价主体第72页
        4.4.3 评价指标体系第72-74页
        4.4.4 评价程序与方法第74-76页
        4.4.5 评价结果第76页
    4.5 研究结果分析第76-81页
        4.5.1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第77-79页
        4.5.2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第79-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精髓第83-96页
    5.1 质量保障的实质:持续性评价和发展,改善学校质量第83-84页
    5.2 质量保障的基础:法律的完备性,确保质量保障有序运行第84-86页
    5.3 质量保障的前提:质量标准的建设,推动职教质量稳步提升第86-88页
        5.3.1 德国讲究精益生产和持续改进,实现利益最大化第86-87页
        5.3.2 设置质量标准框架,追求效率与效益第87-88页
    5.4 质量保障的关键: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第88-91页
        5.4.1 自我评价的开展,增强管理内驱力第88-89页
        5.4.2 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控,实现内外部机制的互通第89-91页
    5.5 质量保障的动力:借鉴先进理念,创新职业学校管理第91-94页
        5.5.1 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学校自主管理第91-92页
        5.5.2 人本主义思想,彰显反馈文化第92-93页
        5.5.3 建构主义思想,实施第四代评价第93-94页
    5.6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启迪第96-108页
    6.1 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第96-100页
        6.1.1 制度与政策不完善第96-97页
        6.1.2 “质量标准”的认同度低第97页
        6.1.3 忽视自我评价机制第97-98页
        6.1.4 缺乏学校领导的自主性第98-99页
        6.1.5 忽视个人反馈机制第99页
        6.1.6 质量保障机构缺位第99-100页
    6.2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第100-104页
        6.2.1 构建“科学化”教育质量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思想第100-101页
        6.2.2 彰显校长“人性化”领导艺术,为学校增值第101-102页
        6.2.3 强化学校“全面化”反馈机制,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第102-103页
        6.2.4 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及时发掘质量缺陷第103-104页
    6.3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第104-107页
        6.3.1 加强教育“制度化”建设,完善职教法律体系第105-106页
        6.3.2 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推进外部评价制度化第106-107页
    6.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8-111页
    7.1 主要结论第108-110页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24-125页
附录第125-150页
    附录 1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125-129页
    附录 2 共同的评价体系表第129-132页
    附录 3 职业学校质量评价等级表第132-144页
    附录 4 网上调查问卷第144-146页
    附录 5 访谈提纲第146-148页
    附录 6 课堂问卷调查表第148-149页
    附录 7 学生—教师反馈表第149-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北极近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析--以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和北极新奥尔松地区为例
下一篇: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建模、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