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前言 | 第9-31页 |
1 极地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2 极地微生物研究方法概述 | 第11-16页 |
2.1 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 | 第12-13页 |
2.2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3-16页 |
3 南极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3.1 南极的土壤微生物 | 第17-21页 |
3.2 南极冰川微生物 | 第21-22页 |
3.3 南极湖泊 | 第22-23页 |
3.4 南极海洋 | 第23-24页 |
4 北极微生物群落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4.1 北极土壤微生物 | 第24-26页 |
4.2 北极冰川 | 第26-27页 |
4.3 北极湖泊 | 第27页 |
4.4 北极海洋 | 第27-29页 |
5 关于南北极微生物的比较 | 第29-31页 |
二、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分类研究 | 第3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1.1 样品来源 | 第31-33页 |
1.2 培养基 | 第33页 |
1.3 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种 | 第33-34页 |
1.4 菌株的统计计数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34页 |
1.5 南极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35页 |
2 结果 | 第35-39页 |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 第35-36页 |
2.2 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36-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三、北极黄河站地区不同基底中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 第40-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1.1 样品来源 | 第40-42页 |
1.2 培养基 | 第42页 |
1.3 真菌分离纯化培养及保种 | 第42页 |
1.4 菌株的统计计数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42-43页 |
1.5 北极真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7页 |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 第43-45页 |
2.2 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49页 |
四、北极黄河站地区不同基底中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 | 第49-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1.1 样品来源 | 第49页 |
1.2 培养基 | 第49页 |
1.3 细菌的分离纯化培养及保种 | 第49页 |
1.4 菌株的统计计数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49页 |
1.5 北极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0页 |
2 结果 | 第50-53页 |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与形态观察 | 第50-51页 |
2.2 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五、特征站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分析 | 第55-96页 |
1 南极典型站位微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分析 | 第55-76页 |
1.1 高通量测序技术介绍 | 第55页 |
1.2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1.3 实验目的 | 第57页 |
1.4 实验流程 | 第57-58页 |
1.5 实验步骤 | 第58-61页 |
1.6 样品高通量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76页 |
2 北极典型站位微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分析 | 第76-96页 |
2.1 仪器选择 | 第7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2.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第76-77页 |
2.4 实验目的 | 第77页 |
2.5 实验流程 | 第77页 |
2.6 实验步骤 | 第77-81页 |
2.7 样品高通量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1-94页 |
2.8 备注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