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8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1.2.1 海洋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2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1.2.3 资源保障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26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6-2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3.3 研究逻辑框架 | 第27-29页 |
2 海洋资源保障研究理论基础 | 第29-48页 |
2.1 海洋资源界定及其分类 | 第29-37页 |
2.1.1 海洋资源的范畴 | 第29-30页 |
2.1.2 海洋资源的分类 | 第30-37页 |
2.2 海洋资源战略地位及作用 | 第37-41页 |
2.2.1 海洋资源的战略地位 | 第37-40页 |
2.2.2 海洋资源的具体功用 | 第40-41页 |
2.3 海洋资源特性 | 第41-43页 |
2.3.1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 第41-42页 |
2.3.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统一 | 第42页 |
2.3.3 存在自然性与利用社会性的统一 | 第42-43页 |
2.3.4 多用途性与多重使用的统一 | 第43页 |
2.4 海洋资源保障研究相关理论 | 第43-48页 |
2.4.1 安全理论 | 第43-44页 |
2.4.2 经济外部性理论 | 第44-45页 |
2.4.3 承载力递阶原理 | 第45-46页 |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6-48页 |
3 蓝色经济区重要海洋资源数量及开发现状 | 第48-72页 |
3.1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状况 | 第49-54页 |
3.1.1 海洋生物资源 | 第49-50页 |
3.1.2 海洋矿产资源 | 第50-51页 |
3.1.3 海洋化学资源 | 第51-52页 |
3.1.4 海洋空间资源 | 第52-53页 |
3.1.5 海洋能源资源 | 第53-54页 |
3.2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开发情况 | 第54-61页 |
3.2.1 海洋资源开发历程 | 第54-56页 |
3.2.2 海洋资源开发水平 | 第56-61页 |
3.3 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发展状态 | 第61-66页 |
3.3.1 海洋产业生产总量 | 第61-63页 |
3.3.2 海洋产业结构分析 | 第63-66页 |
3.4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66-69页 |
3.4.1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 第66-67页 |
3.4.2 海洋生态破坏问题 | 第67页 |
3.4.3 海洋资源枯竭问题 | 第67-68页 |
3.4.4 海洋部门矛盾问题 | 第68页 |
3.4.5 海洋资产流失问题 | 第68-69页 |
3.5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保障问题根源 | 第69-72页 |
3.5.1 海洋资源市场不健全 | 第69页 |
3.5.2 海洋资源定价较滞后 | 第69-70页 |
3.5.3 海洋资源产权不明晰 | 第70页 |
3.5.4 海洋资源管理不完善 | 第70-72页 |
4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承载力测评 | 第72-101页 |
4.1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73-78页 |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 第73-74页 |
4.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74-76页 |
4.1.3 评价指标的具体选取 | 第76-78页 |
4.2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78-83页 |
4.2.1 熵值法 | 第79-80页 |
4.2.2 层次分析法 | 第80-83页 |
4.3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 第83-97页 |
4.3.1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分类与选择 | 第83-90页 |
4.3.2 海洋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90-97页 |
4.4 2000-2011 年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 | 第97-101页 |
4.4.1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承载力状况变化 | 第97页 |
4.4.2 综合评判 | 第97-101页 |
5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量向生产量转化模型构建 | 第101-115页 |
5.1 海洋资源量向生产量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102-106页 |
5.1.1 海洋科学技术水平 | 第103-104页 |
5.1.2 资源市场价格要素 | 第104-105页 |
5.1.3 国家勘探投入力度 | 第105页 |
5.1.4 海洋资源可用数量 | 第105-106页 |
5.1.5 相关政策制度安排 | 第106页 |
5.2 转化模型构建基本理论方法 | 第106-109页 |
5.2.1 转化模型构建原理选择 | 第106-107页 |
5.2.2 转化模型构建步骤 | 第107-109页 |
5.3 转化影响因素关系模型建模 | 第109-115页 |
5.3.1 影响因素定量化评定 | 第109-111页 |
5.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转化模型构建及自检验 | 第111-112页 |
5.3.3 模型模拟结果及综合分析 | 第112-115页 |
6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构建 | 第115-128页 |
6.1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缺失的关联效应 | 第115-117页 |
6.1.1 阻碍海洋经济转型 | 第115-116页 |
6.1.2 限制资源合理配置 | 第116页 |
6.1.3 制约社会有效需求 | 第116页 |
6.1.4 影响社会秩序安定 | 第116-117页 |
6.2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路及原则 | 第117-121页 |
6.2.1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 | 第117-118页 |
6.2.2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118-119页 |
6.2.3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119-121页 |
6.3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的具体设计 | 第121-128页 |
6.3.1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的逻辑框架 | 第121-124页 |
6.3.2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124-126页 |
6.3.3 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 第126-128页 |
7 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可持续供给保障措施 | 第128-145页 |
7.1 宏观层面措施 | 第128-134页 |
7.1.1 完善海洋产权法律 | 第128-130页 |
7.1.2 出台保障政策制度 | 第130-131页 |
7.1.3 改革海洋管理体制 | 第131-132页 |
7.1.4 跟进相关金融服务 | 第132-134页 |
7.2 中观层面措施 | 第134-140页 |
7.2.1 升级海洋产业结构 | 第134-136页 |
7.2.2 优化海洋市场机制 | 第136-137页 |
7.2.3 健全配套服务体系 | 第137-138页 |
7.2.4 推动海洋科技进步 | 第138-140页 |
7.3 微观层面措施 | 第140-145页 |
7.3.1 更新生产作业标准 | 第141-142页 |
7.3.2 改造产品生产方式 | 第142页 |
7.3.3 创新组织经营模式 | 第142-143页 |
7.3.4 调整企业管理制度 | 第143-145页 |
8 结语 | 第145-14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147-148页 |
8.3 不足之处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个人简历 | 第15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