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地学论文--环境水文学论文

黄河口碳的输运特征及通量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河口碳输运研究第15-21页
        1.1.1 河口碳输运研究的重要性第15-16页
        1.1.2 河口区 DIC 的输运行为及影响因素第16-17页
        1.1.3 河口区 DOC 的输运行为及影响因素第17-19页
        1.1.4 河口区 pCO2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 河流及河口碳输运通量研究第21-23页
    1.3 黄河口碳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采样方法及数据处理第26-36页
    2.1 黄河口概况第26-27页
    2.2 调水调沙第27-28页
    2.3 航次介绍第28-31页
        2.3.1 调查航次及站位第28-29页
        2.3.2 采样及测定方法第29-31页
    2.4 生物培养实验第31-32页
    2.5 沉积物振荡解吸实验第32-33页
    2.6 河口溶解态物质的理论混合模型第33-34页
    2.7 水-气界面 CO2通量估算模式第34-36页
第三章 利津站碳输运特征及通量第36-60页
    3.1 黄河利津站碳输运年内变化第36-45页
        3.1.1 基本水文参数的年内变化第37-40页
        3.1.2 水体无机碳的年内变化第40-42页
        3.1.3 水体有机碳的年内变化第42-45页
    3.2 黄河利津站碳输运日变化第45-48页
        3.2.1 基本水文参数的日内变化第45-47页
        3.2.2 水体碳参数的日变化第47-48页
    3.3 2010.8-2011.7 水文年利津站碳通量估算第48-52页
        3.3.1 月际变化及季节分配第48-51页
        3.3.2 年输运通量第51-52页
    3.4 1950-2012 年利津站碳输运通量第52-59页
        3.4.1 数据来源及取值依据第52-55页
        3.4.2 1950-2012 年利津站碳输运通量第55-58页
        3.4.3 2002-2012 年调水调沙时期 DIC、DOC 输运通量第58-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黄河口 DIC,DOC 的非保守行为研究第60-83页
    4.1 黄河口淡咸水混合过程第60-62页
    4.2 黄河口碳酸盐系统相关参数的分布第62-65页
        4.2.1 黄河口 DIC 和 TAlk 的浓度分布第62-64页
        4.2.2 黄河口 TSS,PIC 的分布第64-65页
    4.3 黄河口 Chl a、营养盐的分布及生物培养实验第65-69页
        4.3.1 黄河口叶绿素的浓度分布第65-66页
        4.3.2 黄河口营养盐的分布第66-67页
        4.3.3 培养实验中 DO、DIC、TAlk 的变化第67-69页
    4.4 黄河口 DIC 亏损及原因分析第69-77页
        4.4.1 DIC 亏损原因分析第69-73页
        4.4.2 培养实验对 DIC 亏损原因的验证第73-76页
        4.4.3 DIC 亏损的航次(季节)差异及原因分析第76-77页
        4.4.4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淡咸水混合区 DIC 亏损的影响第77页
    4.5 黄河口 DOC 的盈余及原因初探第77-81页
        4.5.1 黄河口 DOC 的浓度分布第77-79页
        4.5.2 解析实验对黄河口 DOC 盈余原因的验证第79-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黄河口 CO_2的分布及释放通量第83-96页
    5.1 淡咸水混合过程中温盐、DO%、pCO_2的分布第83-87页
    5.2 淡咸水混合过程 pCO_2分布的影响因素第87-92页
        5.2.1 温度对 pCO_2分布的影响第87-88页
        5.2.2 碳酸盐体系是黄河 pCO_2的主要维持因素第88-90页
        5.2.3 光合作用及耗氧呼吸对 pCO_2分布的影响第90-92页
    5.3 黄河口水-气 CO_2通量第92-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六章 结论第96-98页
论文创新之处第98-99页
不确定性分析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2页
附录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5页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洲沙尘沉降对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酶催化表面仿生“糖被”的构建及其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