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大气沉降概述 | 第13-16页 |
1.1.1 大气沉降通量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2 亚洲沙尘沉降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 大气沉降对海洋营养盐的贡献 | 第16-20页 |
1.2.1 大气沉降对氮、磷的贡献 | 第16-18页 |
1.2.2 大气沉降铁溶解性及铁沉降通量的研究 | 第18-20页 |
1.3 大气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0-22页 |
1.4 亚洲沙尘沉降对近海及西北太平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2-24页 |
1.5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 | 第24-26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5页 |
2.1 沙尘气溶胶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26-29页 |
2.2 沙尘及气溶胶样品化学及金属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2.2.1 气溶胶样品化学组分分析 | 第29页 |
2.2.2 沙尘及气溶胶样品金属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2.3 大气湿沉降(降水)化学及金属成分分析 | 第30页 |
2.4 围隔培养实验 | 第30-35页 |
2.4.1 实验前期准备 | 第30-31页 |
2.4.2 围隔实验 | 第31-33页 |
2.4.3 叶绿素 a 样品(Chl a)的预处理与分析 | 第33页 |
2.4.4 营养盐样品的预处理与分析 | 第33页 |
2.4.5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样品的预处理与分析 | 第33-35页 |
3 大气沉降对南黄海 3 月份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35-50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3.2.1 A2 站位营养盐与叶绿素 a 浓度的讨论 | 第38页 |
3.2.2 对照组实验中叶绿素 a 的分析 | 第38-40页 |
3.2.3 培养实验相对于对照组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40-49页 |
3.3 小结 | 第49-50页 |
4 大气沉降对南黄海 6 月份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50-80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78页 |
4.2.1 G6、H7 站位培养实验总叶绿素 a 浓度变化 | 第52-56页 |
4.2.2 G6、H7 站位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56-62页 |
4.2.3 G6、H7 分级叶绿素 a 浓度变化 | 第62-68页 |
4.2.4 G6 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68-73页 |
4.2.5 H7 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73-78页 |
4.3 小结 | 第78-80页 |
5 大气沉降对东海 5 月份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80-89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1-88页 |
5.2.1 ED 站位总叶绿素 a 对不同处理组的响应 | 第81-83页 |
5.2.2 ED 站位分级叶绿素 a 对不同处理组的响应 | 第83-86页 |
5.2.3 ED 站位不同实验组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86-88页 |
5.3 小结 | 第88-89页 |
6 大气沉降对南海春季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89-109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89-9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8页 |
6.2.1 A3、A6 及 WG2 站位浮游植物对不同处理组的响应 | 第91-96页 |
6.2.2 A3 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96-98页 |
6.2.3 A6 站位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98-100页 |
6.2.4 WG2 站位营养盐浓度变化 | 第100-103页 |
6.2.5 A3 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103-104页 |
6.2.6 A6 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104页 |
6.2.7 WG2 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104-108页 |
6.3 小结 | 第108-10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7.1 结论 | 第109-112页 |
7.2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附录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博士在读期间主要的学术论文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