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第2章 课题综述 | 第13-27页 |
2.1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 | 第13-16页 |
2.1.1 社交网站使用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1.2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 | 第14-16页 |
2.2 社会资本 | 第16-20页 |
2.2.1 社会资本的概念与分类 | 第16-18页 |
2.2.2 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 | 第18-20页 |
2.3 线上积极反馈 | 第20-22页 |
2.3.1 积极反馈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3.2 线上积极反馈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4 社会比较 | 第22-25页 |
2.4.1 社会比较的理论 | 第22-23页 |
2.4.2 上行社会比较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2.5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与社会资本间的关系 | 第25-27页 |
第3章 问题提出 | 第27-31页 |
3.1 已有研究不足及问题提出 | 第27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8-29页 |
3.4 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3.4.1 理论意义 | 第29页 |
3.4.2 现实意义 | 第29-31页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4.2.1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量表(Revised Self-Disclosure Scale,RSDS) | 第31页 |
4.2.2 上行社会比较量表(Iowa-Netherlands Comparison Orientation Measure,INCOM) | 第31页 |
4.2.3 线上积极反馈量表(Online Positive Feedback Scale) | 第31-32页 |
4.2.4 线上社会资本量表(Internet Social Capital Scales,ISCS) | 第32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 | 第33-37页 |
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3页 |
5.2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33-34页 |
5.3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页 |
5.4 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与桥梁式、纽带式社会资本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模型 | 第34-37页 |
5.4.1 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与桥梁式、纽带式社会资本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5.4.2 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与桥梁式、纽带式社会资本之间的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 第35-37页 |
第6章 讨论 | 第37-45页 |
6.1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 | 第37-38页 |
6.1.1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 | 第37页 |
6.1.2 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的性别差异 | 第37-38页 |
6.1.3 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 | 第38页 |
6.2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 第38-42页 |
6.2.1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与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之间的关 | 第38-39页 |
6.2.2 积极反馈与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6.2.3 上行社会比较与纽带式社会资本、桥梁式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6.2.4 社交网站自我表露、积极反馈与上行社会比较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6.3 上行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自我表露与桥梁式社会资本间的中介作用 | 第42页 |
6.4 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在自我表露深度与桥梁式社会资本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42-43页 |
6.5 上行社会比较、积极反馈在自我表露深度与纽带式社会资本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 第43-4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45-47页 |
第8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