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研究--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被重视第9页
        1.1.2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缺失第9页
        1.1.3 快速城市化过程对“茶马古道”沿线遗产的冲击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页
    1.3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2 技术路线第12页
    1.5 研究内容第12-14页
    1.6 研究区界定与概况第14-16页
        1.6.1 研究区界定第14页
        1.6.2 研究区概况第14页
        1.6.3 研究对象的典型性第14-16页
2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的理论基础第16-26页
    2.1 概念与内涵第16-19页
        2.1.1 遗产第16页
        2.1.2 文化遗产第16-17页
        2.1.3 遗产廊道第17页
        2.1.4 线性文化遗产第17-19页
    2.2 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2.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0页
        2.2.2 国内研究进展第20-21页
        2.2.3 小结第21页
    2.3 “茶马古道”的相关研究第21-23页
        2.3.1 理论内涵出发的研究第22页
        2.3.2 历史与文化发展出发的研究第22-23页
        2.3.3 保护与开发出发的研究第23页
        2.3.4 小结第23页
    2.4 保护的理论框架第23-25页
        2.4.1 “源”的确定第24-25页
        2.4.2 遗产价值的评估第25页
        2.4.3 空间特征分析第25页
        2.4.4 保护与管理第25页
    2.5 小结第25-26页
3 “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第26-36页
    3.1 “茶马古道”概况第26-29页
        3.1.1 “茶马古道”的起源第26页
        3.1.2 滇藏“茶马古道”第26-27页
        3.1.3 普洱“茶马古道”第27-29页
    3.2 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演变第29-31页
        3.2.1 滇藏“茶马古道”的生成期第29-30页
        3.2.2 滇藏“茶马古道”的发展期第30页
        3.2.3 滇藏“茶马古道”的全盛期第30-31页
        3.2.4 滇藏“茶马古道”的成熟期至成熟后期第31页
    3.3 普洱“茶马古道”线性文化遗产历史演变分析第31-35页
        3.3.1 演变时间段划分第31-32页
        3.3.2 线性文化遗产演变过程第32-35页
    3.4 小结第35-36页
4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过程——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第36-80页
    4.1 普洱“茶马古道”的背景第36-39页
        4.1.1 自然地理背景第36页
        4.1.2 行政沿革第36-37页
        4.1.3 文化背景第37-38页
        4.1.4 民族背景第38页
        4.1.5 宗教背景第38-39页
    4.2 “源”的确定第39-41页
        4.2.1 遗产判别第39-40页
        4.2.2 资源登录第40-41页
    4.3 廊道资源构成分析第41-58页
        4.3.1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构成第42-53页
        4.3.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构成第53-58页
    4.4 沿线线性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第58-72页
        4.4.1 价值构成第58-61页
        4.4.2 评估流程第61-63页
        4.4.3 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第63-67页
        4.4.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第67-72页
        4.4.5 小结第72页
    4.5 遗产空间特征分析第72-79页
        4.5.1 遗产点分布的集散特征第72-78页
        4.5.2 遗产点与古道的空间关系第78-79页
        4.5.3 小结第79页
    4.6 小结第79-80页
5 廊道构建与保护措施第80-90页
    5.1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第80页
        5.1.1 构建目标第80页
        5.1.2 构建原则第80页
    5.2 线性文化遗产廊道的内涵第80-81页
        5.2.1 廊道构成要素第80-81页
        5.2.2 廊道涉及范围第81页
    5.3 遗产廊道保护格局第81-89页
        5.3.1 遗产廊道构建第81-85页
        5.3.2 保护范围的划定第85-86页
        5.3.3 解说体系第86-87页
        5.3.4 保护措施第87-89页
    5.4 小结第89-90页
6 结论与探讨第90-93页
    6.1 主要结论第90-91页
    6.2 探讨第91-93页
附录第9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9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民居更新改造技艺解析--以大理地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场所营造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