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理论现状 | 第16-19页 |
1.3.2 实践现状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与场所营造概述 | 第24-36页 |
2.1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定义及特征 | 第24页 |
2.2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 | 第24-27页 |
2.2.1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述 | 第24-26页 |
2.2.2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特性 | 第26-27页 |
2.3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 | 第27-35页 |
2.3.1 场所营造的意涵诠释 | 第27-30页 |
2.3.2 场所营造的“三要素” | 第30-31页 |
2.3.3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对城市场所营造的触媒作用 | 第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的作用机理 | 第36-49页 |
3.1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的要素解析 | 第36-42页 |
3.1.1 活动(Activity) | 第36-40页 |
3.1.2 意象(Image) | 第40-42页 |
3.1.3 物质属性(Form) | 第42页 |
3.2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的内涵 | 第42-46页 |
3.3 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的建构内容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城市地域层面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 | 第49-60页 |
4.1 对自然场所特性的延续 | 第49-50页 |
4.2 对历史人文场所特性的传承 | 第50-53页 |
4.2.1 对历史场所的继承与尊重 | 第50-52页 |
4.2.2 对人文的表达和对人的尊重 | 第52-53页 |
4.3 对城市场所特性的重塑 | 第53-57页 |
4.3.1 以城市规划要素为主导 | 第53-56页 |
4.3.2 以高品质创意设计为主导 | 第56-57页 |
4.4 文化建筑综合体场所特性的复杂性 | 第57-59页 |
4.4.1 场所特性的复杂性 | 第57-58页 |
4.4.2 文化建筑综合体场所特性的复杂性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基于建筑本体层面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 | 第60-82页 |
5.1 场所营造的前提——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 第60-68页 |
5.1.1 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接驳 | 第60-61页 |
5.1.2 与城市步行环境的延续 | 第61-68页 |
5.2 场所营造的核心:公共中心的构建 | 第68-81页 |
5.2.1 公共中心的结构 | 第68-71页 |
5.2.2 公共中心的形态 | 第71-77页 |
5.2.3 公共中心的尺度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基于细部构造层面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场所营造 | 第82-91页 |
6.1 界面造型及意象 | 第82-84页 |
6.2 界面意象的构成要素 | 第84-89页 |
6.3 界面意象的建构技法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附录1:《建筑设计规范》中公共空间规范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件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