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评述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国家认同相关理论辨析 | 第17-25页 |
2.1 认同的涵义 | 第17-21页 |
2.1.1 个人认同及其形成机制 | 第17-19页 |
2.1.2 个人认同与集体认同 | 第19-20页 |
2.1.3 认同理论与国家问题的耦合 | 第20-21页 |
2.2 国家认同的相关问题 | 第21-25页 |
2.2.1 国家认同的内容 | 第21-22页 |
2.2.2 国家认同的本质 | 第22页 |
2.2.3 国家认同的类型 | 第22-23页 |
2.2.4 国家认同的理论渊源 | 第23-25页 |
第3章 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变奏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消极影响 | 第25-33页 |
3.1 全球化和现代化诱发国家认同危机的表现 | 第25-28页 |
3.1.1 政治认同危机 | 第25-26页 |
3.1.2 文化认同危机 | 第26-27页 |
3.1.3 族群性认同危机 | 第27-28页 |
3.2 大学生国家认同弱化的表现 | 第28-33页 |
3.2.1 “中华文化一体”缺位 | 第29页 |
3.2.2 主动公民身份意识淡薄 | 第29-30页 |
3.2.3 政治信仰的自觉程度较低 | 第30-31页 |
3.2.4 国家意识弱化 | 第31-33页 |
第4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培养策略 | 第33-40页 |
4.1 树立国家认同教育理念 | 第33-34页 |
4.1.1 凸显理性国家认同教育的核心地位 | 第33页 |
4.1.2 秉承继承与创新来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 第33-34页 |
4.2 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 | 第34-36页 |
4.2.1 借鉴西方科学的公民教育理念 | 第34-35页 |
4.2.2 充分发挥高校公民教育前沿阵地的作用 | 第35页 |
4.2.3 培养大学生主动公民价值观 | 第35-36页 |
4.3 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 | 第36-37页 |
4.3.1 创新大学生政治认知教育模式 | 第36-37页 |
4.3.2 突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及实践教育 | 第37页 |
4.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37页 |
4.4 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 | 第37-40页 |
4.4.1 加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 | 第38页 |
4.4.2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 第38页 |
4.4.3 及时有效地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 第38-40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