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西安市四所重点大学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8页
第2章 微信的功能及其传播特性第8-13页
    2.1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第8页
    2.2 微信的功能第8-10页
        2.2.1 聊天第8-9页
        2.2.2 朋友圈第9页
        2.2.3 扫一扫第9页
        2.2.4 附近的人和摇一摇第9页
        2.2.5 游戏第9-10页
        2.2.6 邮箱提醒第10页
    2.3 微信的传播特性第10-13页
        2.3.1 信息即时性第10页
        2.3.2 信息的交互性与跟随性第10-11页
        2.3.3 信息的自媒体化与整合性第11页
        2.3.4 信息的隐私性与个性化第11页
        2.3.5 信息的指向性和针对性第11-12页
        2.3.6 信息的自扩散性第12-13页
第3章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第13-15页
    3.1 微信的用户群庞大第13-14页
    3.2 男性大学生的使用比例高于女性,传媒类专业学生高于非传媒类专业学生第14页
    3.3 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社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4-15页
第4章 微信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第15-17页
    4.1 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用的消费需要第15页
    4.2 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建立和维护社交网络的需要第15页
    4.3 满足了大学生娱乐和追求潮流的心理需要第15-17页
第5章 微信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第17-21页
    5.1 积极影响第17-19页
        5.1.1 维护大学生的交际圈,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17页
        5.1.2 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第17-18页
        5.1.3 促进信息传递,拓宽涉猎范围第18页
        5.1.4 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18-19页
    5.2 消极影响第19-21页
        5.2.1 微信中的不良信息导致大学生产生认知偏差第19页
        5.2.2 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的随意性生活态度第19-20页
        5.2.3 沉溺于虚拟社交,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第20页
        5.2.4 造成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冷漠与疏远第20-21页
第6章 消极影响的规避第21-24页
    6.1 基于“把关人”理论,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开展网上“环保工作”,净化网络空间第21-22页
    6.2 基于受众本位理论受众责任分析,应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第22页
    6.3 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第22-24页
参考文献第24-26页
致谢第26-27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7-28页
附录第28-30页

论文共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原市高校女性教师体育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改革开放条件下大学生基本国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