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9页 |
| 2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概览 | 第9-13页 |
| 2.1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背景与过程 | 第9-11页 |
| 2.1.1 立法背景 | 第9-10页 |
| 2.1.2 立法过程 | 第10-11页 |
| 2.2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 | 第11-13页 |
| 3 立法模式与立法原则的确立 | 第13-17页 |
| 3.1 立法模式 | 第13-14页 |
| 3.2 立法原则 | 第14-17页 |
| 4 人权、制约与平衡、服务与保全的立法理念秉承 | 第17-20页 |
| 4.1 宪法理念的秉承 | 第17-18页 |
| 4.1.1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 | 第17页 |
| 4.1.2 权力制约的宪法理念 | 第17-18页 |
| 4.2 行政法理念的秉承 | 第18-20页 |
| 4.2.1 平衡理念 | 第18页 |
| 4.2.2 服务和保障权利理念 | 第18-20页 |
| 5 时空、主体与事项适用范围 | 第20-23页 |
| 5.1 适用时间与空间 | 第20页 |
| 5.2 主体范围 | 第20-21页 |
| 5.2.1 受约束主体 | 第21页 |
| 5.2.2 受保护主体及权益 | 第21页 |
| 5.3 保护事项 | 第21-23页 |
| 6 违法后果的法律问责任题 | 第23-26页 |
| 6.1 刑事责任 | 第23-24页 |
| 6.2 民事责任 | 第24-25页 |
| 6.3 行政责任 | 第25-26页 |
| 7 中日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比较及借鉴问题 | 第26-31页 |
| 7.1 立法目的与原则比较 | 第26页 |
| 7.2 中日监督与执行机构设置对比 | 第26-28页 |
| 7.3 对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惩罚程度区别 | 第28-29页 |
| 7.4 立法技术的借鉴 | 第29-31页 |
| 7.4.1 对于规制对象的划分方式 | 第29页 |
| 7.4.2 法律体系协调的结合 | 第29页 |
| 7.4.3 制定我国个人信息法的立法建议 | 第29-31页 |
| 8 结论 | 第31-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附录 | 第35-46页 |
| A | 第35页 |
| B | 第3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