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内学者对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学者对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5页 |
四、 本文的基本观点 | 第15-16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 第16-17页 |
六、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17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17页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18-27页 |
一、 政治条件 | 第18-21页 |
(一) 晚期政府的政治现状 | 第18-19页 |
(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 | 第19-20页 |
(三) 国内农民战争的震撼 | 第20页 |
(四) 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 | 第20-21页 |
二、 经济原因 | 第21-23页 |
(一) 生产力的发展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 第21页 |
(二) 西方商品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的严重冲击 | 第21-22页 |
(三) 洋务运动的尴尬境地 | 第22-23页 |
三、 文化渊源 | 第23-27页 |
(一) 儒学思想是其思想源泉 | 第23-24页 |
(二) 湖湘文化是其思想之基 | 第24-25页 |
(三) 传世曾氏家风提供理论借鉴 | 第25页 |
(四) 良师益友的激励为其形成助力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7-38页 |
一、 修身为先 | 第27-31页 |
(一) 养身以修身 | 第27-29页 |
(二) 立志以修身 | 第29页 |
(三) 养心以修身 | 第29-31页 |
二、 齐家为要 | 第31-34页 |
(一) 孝悌为本 | 第31-32页 |
(二) 耕读传家 | 第32-33页 |
(三) 寒士家风 | 第33-34页 |
三、 治国为纲 | 第34-38页 |
(一) 为政以德,经世致用 | 第35页 |
(二) 清政廉洁,为官之道 | 第35-36页 |
(三) 思想治军,武装军队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曾国藩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 | 第38-52页 |
一、 修身之法 | 第38-43页 |
(一) 立志高远,筑修身之基 | 第39-40页 |
(二) 主静慎独,求内心自律 | 第40-41页 |
(三) 持之以恒,成修身之道 | 第41-43页 |
二、 齐家之术 | 第43-47页 |
(一) 孝悌为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 第43-45页 |
(二) 勤俭持家,勤俭节约习劳养廉 | 第45-46页 |
(三) 睦邻和家,与邻为善以和为贵 | 第46-47页 |
三、 治国之用 | 第47-52页 |
(一) 整饬吏治,严惩贪劣 | 第47-48页 |
(二) 德才兼备,慎诚用人 | 第48-50页 |
(三) 赤胆忠心,体恤民情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启示 | 第52-60页 |
一、 对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评价 | 第52-55页 |
(一) 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中的积极方面 | 第52-54页 |
(二) 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 第54-55页 |
二、 曾国藩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5-60页 |
(一) 道德教育重在培育个体的道德自律意识 | 第55-56页 |
(二)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和谐的价值理念 | 第56-57页 |
(三) 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家庭 | 第57-58页 |
(四) 道德教育的至高追求是廉洁从政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