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志愿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次第7-10页
1 前言第10-15页
    1.1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理论意义第10页
        1.1.2 现实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关于志愿精神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2页
        1.2.2 关于志愿精神价值的研究第12-13页
        1.2.3 关于志愿精神弘扬策略的探讨第13-14页
    1.3 创新与不足第14-15页
2 志愿精神的相关概述第15-23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5-17页
        2.1.1 志愿者第15-16页
        2.1.2 志愿服务第16页
        2.1.3 志愿精神第16-17页
    2.2 志愿精神的内涵和特征第17-20页
        2.2.1 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第17-19页
        2.2.2 志愿精神的基本特征第19-20页
    2.3 志愿精神在我国当代的发展历程第20-23页
3 志愿精神的理论价值第23-30页
    3.1 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延伸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23-24页
        3.1.1 仁爱观念是志愿精神的道德基础第23-24页
        3.1.2 行善积德观念是志愿精神的朴素动力第24页
    3.2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第24-26页
        3.2.1 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第25页
        3.2.2 志愿精神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集体主义”的原则第25-26页
    3.3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第26-30页
        3.3.1 志愿精神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第26-27页
        3.3.2 志愿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度契合第27-28页
        3.3.3 志愿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典范第28-29页
        3.3.4 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第29-30页
4 志愿精神的实践价值第30-39页
    4.1 满足个体高层次的需要,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第30-32页
        4.1.1 志愿精神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取向第30-31页
        4.1.2 志愿精神有助于满足个人价值的自我取向第31页
        4.1.3 志愿精神有助于完善个人价值的精神取向第31-32页
    4.2 促进公民精神的培育,有利于良好公民关系的构建第32-34页
        4.2.1 志愿精神有利于培养公众的公民精神第33页
        4.2.2 志愿精神有利于促进良好公民关系的构建第33-34页
    4.3 化解部分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第34-37页
        4.3.1 志愿精神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和谐因素第34-35页
        4.3.2 志愿精神构建了个体的和谐心理第35-36页
        4.3.3 志愿精神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36-37页
    4.4 树立国家文明新形象,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高第37-39页
        4.4.1 志愿精神有利于构建国家价值观软实力第37-38页
        4.4.2 志愿精神有利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第38页
        4.4.3 志愿精神有利于构建国家外交软实力第38-39页
5 志愿精神的弘扬策略第39-47页
    5.1 社会层面第39-40页
        5.1.1 构建开放、公平、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第39页
        5.1.2 创造有益于志愿精神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第39-40页
        5.1.3 提供有利于志愿精神发展的社会物资保障第40页
    5.2 政府层面第40-42页
        5.2.1 建立健全制度法规,合理保护志愿精神第41页
        5.2.2 划分政府责任,留足志愿精神的发展空间第41-42页
    5.3 志愿组织层面第42-44页
        5.3.1 建立宣传志愿精神的信息化机制第42-43页
        5.3.2 建立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机制第43页
        5.3.3 建立促进志愿者长效服务的激励机制第43-44页
        5.3.4 建立开展志愿服务的物资保障机制第44页
    5.4 个人层面第44-47页
        5.4.1 坚定自身价值追求第45页
        5.4.2 提高个人德性素养第45-46页
        5.4.3 通过实践完善自我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社会转型期公务员文化失范问题研究
下一篇:当代雷锋精神育人常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