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银川市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研究背景第13-14页
    2.研究意义第14-15页
        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2.2 现实意义第15页
    3.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5-17页
        3.1 研究目的第15-16页
        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4.研究方法第17-19页
        4.1 定性资料收集方法第17-18页
        4.2 定量资料收集方法第18页
        4.3 资料分析方法第18-19页
    5.技术路线图第19页
    6.创新之处第19-21页
第二章 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建设的理论基础第21-30页
    1.政府行为公信力的基本内涵第21-25页
        1.1 政府行为公信力的概念第21-23页
        1.2 政府行为公信力的本质第23-24页
        1.3 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估的必要性第24-25页
    2.政府行为公信力的相关理论第25-30页
        2.1 政府行为理论(宏观)第25-27页
        2.2 公共选择理论(中观)第27-28页
        2.3 理想的政府行为模式(微观)第28-30页
第三章 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指标选取第30-34页
    1.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30页
        1.1 系统性原则第30页
        1.2 科学性原则第30页
        1.3 有效性原则第30页
        1.4 可行性原则第30页
    2.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指标选取第30-34页
        2.1 政务信息公开指标第31页
        2.2 政府工作作风指标第31-32页
        2.3 政府兑诺指标第32页
        2.4 公共服务成本指标第32-33页
        2.5 城市建设指标第33页
        2.6 公众满意度指标第33-34页
第四章 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指标筛选第34-47页
    1.指标体系设计依据第34页
    2.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初级指标体系第34-38页
        2.1 专家咨询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4-36页
        2.2 专家咨询过程第36-38页
    3.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指标的遴选第38-43页
        3.1 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第38-39页
        3.2 评价指标的相关关系分析第39-40页
        3.3 评价指标的区分度测量第40-43页
    4.指标体系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3-45页
        4.1 信度检验第43-44页
        4.2 效度检验第44-45页
    5.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5-47页
第五章 地方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第47-57页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简介第47-50页
    2.各层次指标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的应用第50-52页
    3.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第52-53页
    4.确定各指标权重第53-57页
第六章 银川市政府行为公信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第57-73页
    1.区域与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说明第57-59页
        1.1 区域概况第57-58页
        1.2 公民调查问卷的样本数量和结构第58-59页
    2.总体评价结果第59-64页
    3.领域层(维度层)评价结果第64-66页
    4.主观指标评价结果第66-73页
        4.1 主观项总体评价结果第67-69页
        4.2 满意度分项评价结果第69-73页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第73-79页
    1.讨论第73-75页
        1.1 关于指标体系的探讨第73页
        1.2 关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探讨第73页
        1.3 政府行为公信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73-74页
        1.4 政府行为公信力领域层评价结果分析第74页
        1.5 政府行为公信力主观指标评价结果分析第74-75页
    2.建议第75-78页
        2.1 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提升参与主体信息鉴别力第75页
        2.2 转变政府行为方式,提高公职人员服务效率第75-76页
        2.3 完善政府自身建设,优化政务治理结构第76-77页
        2.4 公民客观评价政府绩效,避免陷入期望过高的误区第77-78页
    3.研究不足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文献综述第81-92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89-92页
致谢第92-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3-94页
个人简介第94-95页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治理中的邻避冲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A市通信基站数据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德阳市流动摊贩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