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的受众使用动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技术驱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 第10页 |
1.1.2 宏观环境:政府政策推动直播合理化发展 | 第10-11页 |
1.1.3 行业形象:直播频繁被爆出负面新闻 | 第11页 |
1.1.4 用户规模:增长放缓转变用户策略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网络直播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受众研究的三种传统 | 第16-17页 |
1.4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7-19页 |
1.4.1 受众的概念 | 第17-18页 |
1.4.2 期望—价值理论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网络直播的传播特征及发展 | 第21-29页 |
2.1 网络直播的概念 | 第21页 |
2.2 网络直播的传播特征 | 第21-23页 |
2.2.1 实时性 | 第22页 |
2.2.2 互动性 | 第22-23页 |
2.2.3 社交性 | 第23页 |
2.3 网络直播的发展进程 | 第23-26页 |
2.3.1 网络直播1.0——PC直播时代 | 第23-24页 |
2.3.2 网络直播2.0——移动直播时代 | 第24-25页 |
2.3.3 网络直播3.0——“直播+”时代 | 第25页 |
2.3.4 网络直播4.0——全场景VR直播时代 | 第25-26页 |
2.4 网络直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2.4.1 内容同质化严重 | 第26页 |
2.4.2 物化消费女性 | 第26-27页 |
2.4.3 “把关人”程度性缺失 | 第27-29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9-35页 |
3.1 研究架构 | 第29页 |
3.2 研究问题 | 第29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9-32页 |
3.4 调查设计 | 第32-35页 |
3.4.1 问卷设计 | 第32-34页 |
3.4.2 调查对象 | 第34页 |
3.4.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4-35页 |
4 实证分析 | 第35-53页 |
4.1 描述性分析 | 第35-45页 |
4.1.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4.1.2 行为偏好性特征分析 | 第39-45页 |
4.2 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 因子分析 | 第46-49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4.5 线性回归分析 | 第50-53页 |
5 研究发现与启示 | 第53-62页 |
5.1 网络直播的受众特征 | 第53-54页 |
5.1.1 同质性 | 第53页 |
5.1.2 可见性 | 第53-54页 |
5.1.3 交互性 | 第54页 |
5.2 网络直播受众的使用动机 | 第54-56页 |
5.2.1 个人成长动机 | 第54-55页 |
5.2.2 认同心理动机 | 第55页 |
5.2.3 娱乐消遣动机 | 第55-56页 |
5.2.4 易用性因素 | 第56页 |
5.3 非网络直播受众的回避使用动机 | 第56-58页 |
5.4 网络直播的未来发展之路 | 第58-62页 |
5.4.1 内容深耕——多渠道生产优质内容 | 第58-59页 |
5.4.2 技术创新——科技变革推动行业发展 | 第59-60页 |
5.4.3 加强互动——强互动增加用户黏性 | 第60页 |
5.4.4 强化监管——守规矩方可长远发展 | 第60-62页 |
6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