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一 关于“新闻实践”的研究综述 | 第14页 |
二 关于“解国记”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解国记的新闻历程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结缘新闻和记者生涯的起步(1953-1981) | 第17-19页 |
一 职业铺垫 | 第17-18页 |
二 科班训练 | 第18页 |
三 早期作品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解国记在新华社河南分社的锤炼(1982-1997) | 第19-20页 |
一 新闻事件的捕捉者 | 第19-20页 |
二 为农民说话的“富记者” | 第20页 |
第三节 解国记对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的管理(1997-1999) | 第20-22页 |
一 一门心思解决现实问题 | 第20-21页 |
二 策划组织重大新闻选题 | 第21-22页 |
第四节 解国记与《新华每日电讯》的崛起(1999-2014) | 第22-27页 |
一 《新华每日电讯》面临的问题 | 第22-23页 |
二 《新华每日电讯》改革路径 | 第23-25页 |
三 《新华每日电讯》改革见成效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解国记新闻作品的鲜明特色 | 第27-40页 |
第一节 选取样本及建构类目 | 第27-30页 |
一 界定样本总体 | 第27页 |
二 选取样本 | 第27-29页 |
三 建构类目方法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解国记新闻作品的采编写特点 | 第30-37页 |
一 农村报道的内容分析及采编写特点 | 第30-34页 |
二 批评性报道的内容分析及采编写特点 | 第34-37页 |
第三节 解国记新闻作品的现实意义 | 第37-40页 |
一 农村报道对当前新闻实践的启示 | 第37-38页 |
二 批评性报道对当前新闻实践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解国记主编《新华每日电讯》时期的独特风格 | 第40-53页 |
第一节 慧眼识真严选慎用的选编原则 | 第40-43页 |
一 选稿原则 | 第40-41页 |
二 稿件安排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简约时尚一目了然的版式特点 | 第43-46页 |
一 版式变化脉络 | 第43-44页 |
二 各大版面特点 | 第44-46页 |
三 版面策划与编排 | 第46页 |
第三节 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行文风格 | 第46-53页 |
一 标题制作别出心裁 | 第47-49页 |
二 文章风格质朴通俗 | 第49-53页 |
第四章 解国记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 第53-58页 |
第一节 对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54-56页 |
一 促进中央决策的施行 | 第54页 |
二 影响地方政策的推动 | 第54-55页 |
三 提升新闻组织的活力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对新闻从业者工作活动的有益启发 | 第56-58页 |
一 改进新闻写作,提升新闻品味 | 第56页 |
二 勤写日记反思,留下时代记录 | 第56-57页 |
三 新闻人必须有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心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