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2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1.2.1 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 | 第12页 |
1.2.2 青年亚文化的商业收编 | 第12-13页 |
1.2.3 亚文化资本 | 第13页 |
1.2.4 传播模式理论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2-23页 |
2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青年“丧文化”现状 | 第23-31页 |
2.1 社交网络下青年“丧文化”的特点 | 第23-27页 |
2.2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 | 第27-29页 |
2.3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界定 | 第29-31页 |
3 社交网络中的青年“丧文化”的产生原因 | 第31-34页 |
4 传播模式下网络青年“丧文化”的演化路径 | 第34-45页 |
4.1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演化路径综述 | 第34-36页 |
4.1.1 商业的青睐:网络青年“丧文化”的演化取向 | 第34页 |
4.1.2 “商业同化”:一种温和的“商业收编” | 第34-35页 |
4.1.3 网络青年“丧文化”被“商业同化”的原因 | 第35-36页 |
4.2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者演化 | 第36-39页 |
4.2.1 第一阶段:传播者为社交网络的草根网民 | 第37-38页 |
4.2.2 第二阶段:三种传播者交织的狂欢 | 第38-39页 |
4.3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媒体演化 | 第39-41页 |
4.3.1 第一阶段:社交媒体是主要阵地 | 第39-40页 |
4.3.2 第二阶段:两类媒体,两种功能 | 第40-41页 |
4.4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内容演化 | 第41-43页 |
4.4.1 第一阶段:传播内容呈现出完全消极风格 | 第41-42页 |
4.4.2 第二阶段:传播内容呈现出“丧燃”风格,并出现“病态丧文化” | 第42-43页 |
4.5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受众演化 | 第43-45页 |
4.5.1 第一阶段:传播受众范围较小 | 第43页 |
4.5.2 第二阶段:传播受众范围扩大 | 第43-45页 |
5 网络青年“丧文化”演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45-54页 |
5.1 演化过程中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者问题 | 第45-47页 |
5.1.1 厂商作为传播者的把关缺失 | 第45-46页 |
5.1.2 自媒体作为传播者的社会责任缺失 | 第46-47页 |
5.2 演化过程中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媒体问题 | 第47页 |
5.3 演化过程中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内容问题探讨 | 第47-50页 |
5.3.1 传播内容娱乐化,同质化问题 | 第47-48页 |
5.3.2 传播内容不健康,传播“病态丧文化”问题 | 第48-49页 |
5.3.3 传播内容与商业元素交织,过于宣扬消费主义,引起盲目消费问题 | 第49-50页 |
5.4 演化过程中网络青年“丧文化”的传播受众问题 | 第50-54页 |
5.4.1 青年“丧文化”传播受众缺乏社交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问题 | 第51-54页 |
6 网络青年“丧文化”所出现问题的相关对策 | 第54-57页 |
6.1 对于传播者与传播内容:提高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内容质量的“把关”作用 | 第54-55页 |
6.2 对于传播媒体:加强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规范 | 第55-56页 |
6.3 对于传播受众:加强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健康心态培养 | 第56-57页 |
7 网络青年“丧文化”的发展探讨 | 第57-60页 |
7.1 青年“丧文化”的消极价值观将受到意识形态的收编 | 第58-59页 |
7.2 青年“丧文化”在商业同化过程中与主导性文化结合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