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1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二章 电信业互联互通理论概述 | 第10-17页 |
2.1 互联互通的相关概念 | 第10页 |
2.2 电信业互联互通的特征 | 第10-13页 |
2.2.1 经济性特征 | 第10-12页 |
2.2.2 技术性特征 | 第12-13页 |
2.3 电信业互联互通的影响因素 | 第13-16页 |
2.3.1 经济性因素 | 第13-15页 |
2.3.2 技术性因素 | 第15页 |
2.3.3 政策性因素 | 第15-16页 |
2.4 电信业互联互通的网络价值 | 第16-17页 |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的演进过程 | 第17-24页 |
3.1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机构的演进过程 | 第17-18页 |
3.2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的演进过程 | 第18-19页 |
3.3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接入定价的演进过程 | 第19-22页 |
3.3.1 移动电话资费方式的演变 | 第19-20页 |
3.3.2 我国互联结算费用的演变 | 第20-2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1页 |
4.1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 第24-26页 |
4.2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6-30页 |
4.2.1 在法律和体系方面 | 第26-27页 |
4.2.2 对监管机构而言 | 第27-29页 |
4.2.3 就监管过程而言 | 第29-3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国外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经验借鉴 | 第31-37页 |
5.1 美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经验 | 第31-32页 |
5.1.1 美国电信监管机构 | 第31页 |
5.1.2 美国电信法律关于互联互通的规定 | 第31-32页 |
5.1.3 美国电信网间互联结算费用定价方法 | 第32页 |
5.2 英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经验 | 第32-33页 |
5.2.1 英国电信监管机构 | 第32页 |
5.2.2 英国电信法律关于互联互通规定 | 第32-33页 |
5.2.3 英国电信网间互联结算费用定价方法 | 第33页 |
5.3 日本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经验 | 第33-34页 |
5.3.1 日本电信监管机构 | 第33-34页 |
5.3.2 日本电信法律对互联互通的规定 | 第34页 |
5.3.3 日本电信网间互联结算费用定价方法 | 第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六章 中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37-42页 |
6.1 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加强电信业立法监督 | 第37-38页 |
6.2 合理调整网间结算费用体系 | 第38页 |
6.3 引进人才,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6.4 构建合理的监管平台,提高监管透明度 | 第39-40页 |
6.5 规范运营商的监管,完善监督机制 | 第40-4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2-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2页 |
7.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42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