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可调阻尼减振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可调阻尼减振器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可调阻尼减振器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第2章 常规阻尼减振器理论与台架试验 | 第18-30页 |
2.1 常规阻尼减振器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2.1.1 单/双出杆式阻尼减振器 | 第18-19页 |
2.1.2 孔隙/间隙/组合式阻尼减振器 | 第19-20页 |
2.1.3 节流口/磁流变可调阻尼减振器 | 第20页 |
2.2 耗能机理 | 第20-22页 |
2.2.1 粘滞摩擦耗能 | 第20-21页 |
2.2.2 孔缩耗能 | 第21-22页 |
2.3 流体材料 | 第22-25页 |
2.3.1 流体材料分类与特征 | 第22-23页 |
2.3.2 流体介质流变特性实验 | 第23-25页 |
2.4 常规阻尼减振器特性测试 | 第25-29页 |
2.4.1 常规不可调液压阻尼减振器特性测试 | 第25-26页 |
2.4.2 常规电磁阀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测试 | 第26-27页 |
2.4.3 常规磁流变式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测试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设计与试验 | 第30-46页 |
3.1 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设计 | 第30-34页 |
3.1.1 隔振系统阻尼匹配分析 | 第30-31页 |
3.1.2 可调阻尼减振器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3.1.3 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工作原理 | 第32-34页 |
3.1.4 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影响因素 | 第34页 |
3.2 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数学建模 | 第34-37页 |
3.2.1 数学模型假设 | 第35页 |
3.2.2 数学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3.3 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的仿真分析 | 第37-40页 |
3.3.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3.3.2 关键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3.4 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试验 | 第40-43页 |
3.4.1 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结构参数 | 第40-41页 |
3.4.2 新型可调阻尼减振器示功图校验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4章 不同阻尼对隔振系统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 第46-57页 |
4.1 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简介 | 第46-47页 |
4.2 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校验 | 第47-48页 |
4.2.1 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态计算 | 第47-48页 |
4.2.2 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验证 | 第48页 |
4.3 不同阻尼对系统隔振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8-54页 |
4.3.1 阻尼减振器个数及安装位置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4.3.2 阻尼系数对系统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4 典型工况下不同阻尼对系统影响的仿真与试验对比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阻尼减振器对隔振系统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57-73页 |
5.1 双层隔振系统试验台简介 | 第57-61页 |
5.1.1 试验台功能和结构 | 第57-58页 |
5.1.2 试验采集装置和设备 | 第58-59页 |
5.1.3 测点布置和试验方案 | 第59-61页 |
5.2 机组振动烈度分析 | 第61-66页 |
5.3 隔振系统传递力分析 | 第66-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3-76页 |
总结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